創新農保計劃拓展農業風險管理廣度 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下稱農保計劃)的推進,政府、企業、農業經營主體等群體對期貨市場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近年來期貨市場在我國農業風險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擴大了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另一方面提升了農業風險管理的保障標準。在此基礎上,農保計劃仍在探索更多新的模式,從價格判斷、方案設計、對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探索“保險+期貨”模式更廣闊的前景,解決農民的切實需求,將農業風險管理拓展到全產業鏈。
因地制宜、貼近農戶 農保計劃滿足當地真正訴求
通過模式創新,去年農保計劃中一些試點項目因地制宜,貼近項目開展地區農業生產實際以及農戶情況,讓項目真正在當地發揮實際作用,滿足農戶最迫切的需求。
魯證期貨牽頭在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開展的玉米收入險縣域覆蓋項目中,針對濟南市濟陽區小麥和玉米是當地重要糧食作物的特點,將“保險+期貨”玉米收入險與小麥完全成本保險互相配合,為濟陽區農戶提供了全面保障,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濟陽區本身是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確定的山東省四個小麥完全成本保險試點區域之一。去年,在大商所、各級政府支持下,魯證期貨等5家期貨公司聯合中華保險山東分公司首次將玉米收入險引入當地,進一步提升了濟陽區春、秋兩季主糧作物的綜合收入水平,完善了當地農業補貼政策。據介紹,試點項目承保玉米種植面積40.28萬畝,折合現貨量22.15萬噸,為4.5萬戶農戶提供950元/畝的收入保障,彌補了自然災害與市場價格波動給農戶帶來的收入損失。
該試點項目在全國首創小麥、玉米全季保險,通過“共振”效應打造了山東省創新型農業保險綜合示范樣板。“試點項目引入玉米收入險,與小麥完全成本保險相呼應,使濟陽區農戶獲得一年兩季合計不低于1880元/畝的收入保障,其中小麥930元/畝、玉米950元/畝。”魯證期貨該項目負責人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這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了全季農產品的收入保障。從項目結果來看,2020年,當地小麥種植收益較高,最高達到1200元/畝。雖然玉米種植受到了自然災害影響,但收入險保障了農戶950元/畝的收益,當年綜合收入近2200元/畝。
在去年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開展的雞蛋價格險項目中,南華期貨充分考慮當地養殖戶對于期貨價格接受度較低且更關注現貨價格的現狀,在雞蛋價格險的保險標的選擇上使用了交割月期貨價格,以最貼近現貨價格的期貨價格進行承保,同時通過選取距離保險期間最近的雞蛋期貨主力合約購買看跌期權做再保險,滿足了養殖戶利益最大化訴求。
據介紹,該項目共運行五期,服務的被保險人為3個普通農戶和3個規模化養殖場,涵蓋了大中小三類不同規模的蛋雞養殖主體,累計承保4069噸雞蛋價格險,保費規模123.77萬元。其中,農戶自繳保費12.38萬元,最終農戶獲得賠付金額達139.05萬元,賠付率112%。在去年雞蛋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農戶獲得了超過自繳保費10倍的賠款,風險保障效果明顯,穩定了當地養殖產業利潤。
“以往價格險項目推廣較難,原因在于普通農民對于期貨價格的接受度較低,感覺期貨市場操作復雜,農戶往往關注的是現貨價格,尤其對期貨主力合約的價格并不敏感。”南華期貨該項目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本次項目的亮點就是將基差概念直接引入保險產品和期權產品,保險產品使用交割月期貨合約做保險標的,期權端選取貼近期貨市場的近主力合約做標的,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共同承擔養殖戶價格風險。未來公司將把該項目的經驗推廣到更多的“保險+期貨”項目中,讓多方主動承擔風險、管理好風險,形成多種金融工具的良性互動模式。
打通產業鏈 解決農民售糧的后顧之憂
農保計劃收入險項目讓農民吃下了收入的“定心丸”,但糧食銷售問題仍是農民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近年來,農保計劃也不斷探索在農業產業鏈上的延伸,創新模式向下為農民打開售糧渠道,解決農民后顧之憂。
新湖期貨在河南省太康縣牽頭開展的玉米縣域覆蓋試點項目中,引入新型農業主體金豐公社及當地養殖大戶采購玉米,為農戶解決糧食銷售問題,打造種養一體化,探索產業鏈上下延伸,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據了解,該項目結合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投保面積約47.8萬畝,覆蓋全縣玉米種植面積的63.7%。服務主體包括25個合作社、376戶種糧大戶以及17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項目最終共產生賠付500.21萬元,有效保障了農戶的種植收入,為太康縣扶貧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太康縣也是我國生豬養殖調出大縣。新湖期貨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解決農戶糧食銷售問題,項目引入生豬養殖戶、蛋雞養殖戶采購玉米,實現玉米當地種植、當地消費,給養殖企業提供采購便利,保障養殖企業正常經營的同時實現種植、養殖相結合,種養一體化,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升級,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積累經驗。
在探索產業鏈延伸上,2020年山東省武城縣開展的玉米縣域覆蓋試點項目,將全產業鏈風險管理模式在山東首批落地運作。該項目在收入保險的基礎上,涵蓋銀行信貸、衛星遙感、基差收購、糧食商行等多個附加模式,全方位保障了農戶的種植收益,是“銀行信貸+收入保險+衛星遙感+基差收購+糧食商行”全產業風險管理模式在山東省內的首次探索。
據介紹,該項目去年在大商所支持下,由浙商期貨聯合永安期貨、新湖期貨、魯證期貨、徽商期貨,與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武城縣內的8個鎮街提供玉米收入保險,承保玉米37.2萬畝,對應玉米現貨21.68萬噸。參保主體包括武城玉米種植戶2.3萬戶,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428戶和合作社13個。
武城縣玉米收入保險項目中,浙商期貨聯合太保產險、武城農商行、眾祥農業、信德制圖等相關主體,樹立了“銀行信貸+收入保險+衛星遙感+基差收購+糧食商行”的全產業鏈示范典型。在項目具體實施中,前端由銀行信貸保障農戶初期種植投入,武城縣農商行為參與收入保險的農戶發放貸款共計1000余萬元。中端由收入保險從價格、產量兩個維度保障農戶種植收入,并通過“衛星遙感+實地測產”的方式,確保產量測定的準確性。收入保險最終實現理賠23元/畝,合計855.6萬元,幫助當地玉米種植戶規避了收入減少的風險。后端通過“基差收購+糧食商行”模式,拓寬農戶現貨銷售、存儲渠道。基差收購簽訂合同1000噸,同期糧食商行收儲玉米3000余噸。
在后端的“基差收購+糧食商行”模式中,眾祥農業聯合浙商期貨于2020年11月23日與武城縣當地兩個合作社及一位種糧大戶就1000噸玉米簽訂基差收購合同;在“糧食商行”業務中收到農戶存糧3000余噸,配合基差收購,拓寬了農戶的現貨銷售、存儲渠道。
據了解,提供“基差收購+糧食商行”服務的眾祥農業成立于2015年,位于李家戶鎮開發區,總占地面積50畝,公司經營方式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員現有2.8萬多戶,涉及農業全產業鏈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山東省首批開展的玉米收入保險縣域覆蓋試點,武城玉米收入保險項目得到了省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嘗試場內期權 拓寬風險對沖渠道
除了服務農戶的模式創新,期貨公司也在嘗試新的運作方式,拓寬對沖風險的渠道。在去年開展的山東省武城縣玉米收入險縣域覆蓋試點項目中,浙商期貨項目團隊首次嘗試利用場內期權進行部分對沖。
浙商期貨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此次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積累了諸多寶貴的經驗。項目期權類型、到期日與場內期權不一致導致Gamma敞口的動態變化,提前平倉預期導致的Vega敞口變化,都會對對沖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交易團隊本著謹慎的原則進行試驗,共買入兩個執行價格看跌期權,合計1260噸。去年8月下旬交易團隊以13.5%的波動率買入場內期權,由于玉米基本面變化,玉米隱含波動率大幅升高,一度突破19%,項目提前了結時期權市價平倉波動率回落至16%。
他表示,去年場內期權加入對沖方案是成功的,不僅有效地減少了估算為27.5元/噸的對沖成本,同時還享受到了波動率上漲帶來的Vega敞口紅利,大約為0.5元/噸。但是從辯證角度而言,場內期權不適配場外項目,不可避免面臨Vega敞口暴露,效果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場內期權的對沖交易仍需要謹慎選擇。
“場內期權對沖要比期貨對沖成本高很多,所以期貨公司一直以來不太敢用場內期權去對沖。”浙商期貨總經理胡軍表示,場內期權的對沖也更加復雜,既有價格維度,還有時間維度。“不過,在武城縣玉米收入險縣域覆蓋項目運作過程中出現了玉米價格波動率增加的情況,我們的項目團隊就嘗試用場內期權做多波動率的方式去對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為以后利用場內期權對沖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她說。(崔蕾)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生鮮B2B賽道迎來“七年之癢” 平臺化或成生鮮B2B平臺“輕資產”選擇
5月17日,2021年中國生鮮B2B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行,行業龍頭美菜網、觀麥科技與本土勢力蓮菜網、菜特批以...
2021-05-19 -
“葉飛概念股”全面崩盤 多家上市公司否認參與“市值管理”事件
5月17日,A股高開高走,盤中創業板指一度漲超3%;滬指重回3500點,為3月8日以來首次。汽車整車板塊領漲。...
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