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火箭送北斗 數字看航天:20年!44次!59星!100%
6月23日,由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北斗導航工程的全部發射任務。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作為我國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是我國目前高軌道上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有“金牌火箭”的美譽。自2000年10月31日,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算起,至今共進行了44次發射,將59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護送升空,發射成功率100%。
自主創新:讓火箭飛的更遠
作為全球唯一由3種軌道衛星構成的導航系統,北斗導航衛星對執行其發射任務的火箭要求非常高。適應能力強、服務軌道面多的特點使長三甲系列火箭脫穎而出。
“長三甲系列火箭的創新與北斗導航系統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研制團隊為了滿足北斗組網的不同階段要求,開展了大量的技術創新工作,以期更好地完成好北斗導航工程的發射任務。”姜杰說。
據姜杰回憶,當年長三甲系列火箭接到北斗發射任務的時候,僅具備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為滿足北斗建設需求,研制團隊開展了以北斗導航工程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中圓軌道等軌道設計技術為代表的攻關研制,用東南射向進行軌道設計,同時滿足了工程對火箭運載能力和衛星軌道部署的雙向需求。
“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不斷發展,長三甲系列火箭創新使用了兼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三模接收機。”姜杰說,所謂的“三模”指的是北斗、GPS和格洛納斯三種導航模式。三種模式將相互補充,提高火箭飛行入軌精度,降低衛星推進劑的消耗。
“自主創新是決定航天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根本出路。在以北斗導航工程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牽引下,火箭研制團隊將自主創新作為重要抓手,解決了一系列復雜的工程技術問題。同時通過自主創新,既鍛煉了團隊意志,又培養了人才,有效促進了航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航天強國建設堅實的基礎。”火箭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說。
創新模式:讓火箭飛的更穩
據火箭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岑拯介紹,研制隊伍為適應高密度發射北斗導航衛星,形成了一套適應組批生產,高密度發射的研制生產管理模式,來滿足了北斗導航工程的需求和火箭發展需求。
過去火箭的生產需要單件定制,根據任務的需求,每次任務研制一發火箭。按照北斗導航工程的發射要求,火箭的生產能力不能滿足高密度任務的需求,因此,研制隊伍提出了組批生產這種滿足高密度發射任務的生產模式,就是通過模塊化、通用化、去任務化的方式來設計生產火箭。
“在‘去任務化’設計生產中,我們將火箭研制分成兩部分,像衛星支架、整流罩和飛行軟件部分,都與衛星有關聯,所以要根據任務來定制。但是其他箭上產品的技術狀態是一樣的,可以提前在流水線上進行批量化生產,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生產效率,也提升了火箭對任務的適應性。”岑拯解釋道。
岑拯介紹,自2017年底開始,北斗全球組網進入“快車道”,尤其是在2018年7月10日至2018年11月19日的133天中,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7次發射,成功將12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軌道。“平均一次火箭發射僅間隔19天,創造了北斗組網高密度發射紀錄。”岑拯說
除了“去任務化”,研制團隊在技術狀態管理和風險管控上也在不斷提高標準,確保任務成功。在技術狀態管理方面,研制團隊將之歸納為不變量管理、變化部分管理,根據每一次任務,強化對產品生產、裝配、測試的量化控制,優化過程量化控制、質量量化控制。在風險分析與風險管控方面,研制團隊建立了形成了一套適應高密度任務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體系化、精細化的管理,保證長三甲系列火箭處于高可靠、高質量的水平,保證北斗導航工程快速組網成功。
“在未來幾年,隨著新一代運載火箭任務量的增加,火箭產能將成為關注焦點,為確保后續任務的正常開展,火箭院提前策劃了運載火箭‘新百發工程’跨代組批投產工作。”火箭院院長王小軍說。
航天精神:支撐航天發展新高度
長三甲系列火箭作為北斗導航工程建設的唯一“專車”,在研制過程中既要穩定技術狀態,控制更改的影響范圍,又要不斷創新改進,提高火箭的適應力和可靠性,這一度被認為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挑戰。
已經46歲的胡煒是一名航天“老兵”,他至今依然清晰的記得一位前輩的教誨:當每天所做的工作,你感覺陌生、費解、不懂,要去問別人、請教別人,這并不可怕,這說明你在進步;但當你每天干的工作都很熟悉,閉著眼睛都知道怎么干,這時候就要警惕,因為你很可能是在原地踏步。
為了兼得“魚與熊掌”,他帶領當時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總體設計團隊,僅用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以多窗口發射技術和復合制導技術為代表的多項技術攻關,攻克了低溫火箭運載能力提升,低溫加注后長時間停放等研制難題。看到長三甲系列創下北斗發射100%成功的佳績時,胡煒說,“要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創新的勇氣和沖動!”
在火箭成功的背后是千千萬萬個航天人默默執守在航天事業的崗位上,沒有驚世之舉,沒有榮譽等身。
陳燕光,曾任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體網和動力測控系統主任設計師,2012 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54 歲。
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他最放不下的還是工作,2012年7月5日一早,他的一位同事們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改造電纜生產進度怎么樣了?”同事十分驚喜,看來陳燕光的手術很成功,他又能關心工程進度了。
“今天中午不回家吃飯,會議管飯。”2012 年7月5日中午,妻子收到了陳燕光發來的這樣一條短信。妻子很疑惑:剛做完腦瘤手術的他怎么會去開會了呢?
讓陳燕光的同事和家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兩條短信,是他生前發出的最后兩條短信。
后來,陳燕光的主治醫生解開了疑團:由于病患影響神經,經常會出現一些幻覺,一般病人會在幻覺中“回到”自己最放不下的“時刻”或者最關注的事情上。陳燕光最后兩條短信中的內容,正是他最放不下的事情。他所說的改造電纜生產進度,就是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體網與動力測控系統研制工作。
陳燕光離去的第二年,長征三號乙火箭托舉著第14顆、15顆北斗導航衛星騰空而起,發射圓滿成功,他和同事負責的火箭總體網與動力測控系統得到驗證。這項工作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動力系統遠距離測試發控模式的空白。發射效果,正如他曾無數次想象的那么好。
“建設航天強國,需要勇攀高峰的科學追求,需要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奉獻者十幾年如一日,以赤誠赴使命,用熱血寫忠誠,他們用成功踐行了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譜寫了航天強國建設的新篇章。”火箭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說。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