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教育領域深度融合,未來AI判作文,夠“標準”嗎?
12月12日,在2020年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上,專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已經與教育領域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開展的個性化學習覆蓋學生已超千萬。今年高考有9個省針對語文、英語作文等主觀性命題引入了機器閱卷。從過往多次教育、AI大會透露的信息來看,很多專家也認為未來AI可以應用于判卷,即便是如作文的主觀題。
不過,這些專家多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對于大部分教育領域的專家尤其是從事作文教學的專家來說,他們認為主觀題,尤其是作文,不能以一套“標準”去衡量,不能用AI來評判。從事作文教學30多年的特級教師賈麗娟說,作文里包含的情感、思想以及隱喻手法等,目前的AI很難判斷出來。她說:“如果用AI判作文,可能會出現學生以AI判定系統為標準,而非真正的作文標準去創作,這就失去了作文考核的意義。”
事實上正是如此。從目前開發的AI作文批改功能來看,主要由三個核心模塊構成:評分模塊、評語模塊和糾錯模塊。其中,評分的模型框架結合了傳統的方法和深度學習的方法,以詞、句、篇章作為核心的評分維度;評語模塊提供全文評語、詞匯推薦、范文推薦;糾錯模塊提供14個類別的語法錯誤識別及修正,包括淺層的拼寫錯誤、深層的語法錯誤等。應該說,這是AI技術的巨大進步,并且以后還將不斷進步。從技術發展的歷史來看,讓AI技術也具備情感、思想也不是沒有可能。到那時,用AI來判作文,是應該值得憧憬的。
但是,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AI判作文目前還只能限于輔助功能。將機器閱卷與人工閱卷結合,當機器與人工閱卷結果分差較大時,自動挑選出來交給專家組進行最后判別,從而減少主觀評價的差異性,使得主觀題的評價更加客觀、公平。未來社會,批改作文的很可能不是AI,而可能是會使用AI技術的教師。教師們將AI技術應用到教育勞動中,探索學生興趣,整合教育資源,根據學生反饋、數據分析設計全新、符合學生需求的教育產品,這或許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AI+教育。(喬地)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