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展現我國綜合國力科技實力
專家解讀
12月17日凌晨,攜帶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是我國迄今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
嫦娥五號任務的主要技術難點有哪些?任務的圓滿完成有何標志性意義?17日,“長征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中國科學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主任、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科宇航”)董事長楊毅強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
談探月工程
集中展現我國綜合國力科技實力
南方日報: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引發全民關注,登上全網熱搜。在您看來,這次任務的主要技術難點有哪些?
楊毅強:首先,執行嫦娥五號發射任務的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任務的圓滿完成標志著我國大型運載火箭技術日益成熟,也為今后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嫦娥五號在月球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如降落、挖掘與起飛等難度都很大,其中難度系數最高的當屬深空測控。嫦娥五號的所有動作均來自于地面工作人員在測控中心發出的指令,如何實現穩定、精準的深空遠距離測控十分關鍵,事實證明,嫦娥五號任務執行得十分順利。可以說,此次探月任務是我國強大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一個集中體現。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嫦娥五號任務圓滿完成,在我國航天史上有何意義?
楊毅強:嫦娥工程立項于15年前,當時我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任科研生產部部長,當時我們確立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規劃,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實施標志著這項規劃如期完成,為我國下階段的深空探測打下良好基礎。
嫦娥五號這次還帶回了2公斤月壤,對月壤的研究將幫助人類獲取大量的空天科學信息,進一步加深對月球乃至太陽系的認識。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暢想,未來人類要走出太陽系,月球將是重要的中轉站。從月球出發去往其他星球,在軌道等方面比從地球出發有更多便利條件。
談落戶南沙
努力將廣州打造為中國南方航天城
南方日報:一系列的重磅發射任務,點燃了公眾對航天的熱情。在廣州南沙,中科宇航就即將啟動建設一個火箭產業基地,請您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楊毅強:中科宇航是中國第一家混合所有制商業航天企業,主要承擔中科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于2019年4月正式運營。
之所以選址南沙建設系列化運載火箭產業基地,是因為廣州有著較好的工業與產業基礎,科研實力較強,聚集了一批航空航天領域的人才。此外,區位優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廣州距離海南文昌發射場較近,同時出海便利,便于到南海甚至赤道附近地區執行海上發射任務。
落地南沙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規劃面積600畝,將集聚一批宇航動力研發、衛星研發、火箭衛星測控等上下游關聯產業進駐,我們將努力將廣州打造為中國的南方航天城。
首期100畝產業化火箭制造基地預計于2022年6月建成,將具備年產25—30發火箭的產能,為商業衛星公司提供發射服務。
南方日報:對于讓“火箭科技”走入尋常百姓家,這個產業基地是否有相關規劃?
楊毅強:科普將是該基地的一個重要職能。南沙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整體建設將歷時10年左右,這里建成后將成為我國一個新的國家航天中心,還將是對公共開放的科研區域。公眾只需要通過預約方式、按照預定參觀通道,就可以現場參觀火箭和衛星的研發、生產和發射過程。未來,我們還將開設公益課程,請科研人員面向廣大青少年開展科普講解。(卞德龍)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