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建設科技強國 “科”與“技”缺一不可
記得剛上大學時,常有高中的朋友問我:你是學物理的,現在都在研究些什么?每當我聽到這樣的問題,都會禮貌而不失尷尬地回答:沒研究什么,打好基礎就要好幾年呢。高考時,我因為在物理競賽中得獎,得到了難得的保送機會,然而,面對各種光鮮亮麗的熱門學科的“誘惑”,我還是堅守住了自己對基礎科研的向往,選擇了形象低調,貴在“寬口徑、厚基礎”的數理基科班。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間,將近10年時光轉瞬即逝。當年如同“一張白紙”的那個基科班新生,已經成了實驗室里帶著新進博士熟悉設備的“老師兄”。在這個過程中,我取得了碩博連讀的推免機會,跟著導師做完了一整個項目,自己也有論文發上了核心期刊。然而,盡管我已經不再是那個什么都不懂的新生,對物理學科的理解也有了深入的發展,當有專業以外的朋友問我“你現在都在研究些什么”的時候,我還是免不了會感到頭疼——原因很簡單:就算我把我正在從事的研究再怎么清楚地講述給他們,他們也很難理解那些晦澀的科學術語,與此有關的基礎研究又到底“有什么用”。
說起來,有些事確實讓人倍感無奈——在大多數并不從事科研工作的朋友眼里,衡量科研工作者水平最重要的“金標準”,就是他們的研究多么“有用”。因此,和那些能夠較為直觀地與社會生產、經濟民生掛鉤的技術應用研究相比,基礎科研常常給人留下“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印象,進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好幾次家族聚餐,都有知道我在搞科研的親戚對我舉杯,讓我加油為祖國芯片事業突破封鎖作貢獻。起初,我還會試著解釋自己做的是基礎科研,雖然一時和芯片搭不上邊,但對國家發展同樣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后來,我發現了解釋的無用,嘴里的回應也只剩下了“我一定努力”。我逐漸意識到:讓普羅大眾認識到基礎科研與技術應用同等重要,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畢竟,和“中國芯”這種看得見、摸得著,還能讓人振奮自豪的技術創新相比,基礎科研領域的大多數成果,都很難給普通人直接的觸動。當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發現”引力波的三位LIGO科學家時,我接觸到的科研圈子近乎沸騰,然而同樣的話題,在其他人眼里卻連談資都不一定算。
我說這些,倒也不是為了向社會發牢騷,術業有專攻,我們不可能要求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對科技事業和科研工作者有同等認知。但是,如果有人真的想要認真思考“科技強國”這個宏大命題,意識到“科技”這個概念同時具備基礎科學和技術應用兩面,無疑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是科技進步的“總開關”,可以為技術應用突破現有的天花板,開拓出更加寬廣的研發空間。各種高價值、高社會關注度的技術應用轉化成果,反過來也有助于鼓勵社會各界加大科研投入,從而反哺基礎科研。
盡管在科研領域的“小江湖”中,部分基礎科研工作者和技術應用工作者之間確實存在某種“門戶之見”,有時還會為此展開辯論。但在我的接觸范圍內,越是研究能力強、項目經驗豐富的高水平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看法便越是中道平衡。對我國科技事業而言,基礎科研與技術應用,無疑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
最近幾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國家對基礎科研工作的重視,其中最直觀的指標,就是實驗室在采購先進設備時不必再像以往一樣束手束腳,以及領域內項目通過率的顯著提高。盡管在社會關注度上,基礎科研暫時仍略遜一籌,但國家對科技工作的總體投入已經明顯走出了“厚此薄彼”的誤區,大大有利于我國學者在基礎科研領域取得不亞于技術應用領域的成就。
值得專門指出的是:不論是在業界內還是業界外,都存在基礎科研“燒錢” “給外國人做嫁衣”等說法。摳起字眼來,這些說法不算全錯——基礎科研的產出確實不那么直觀,其成果也確實比技術創新更可能在世界范圍內共享。然而,人們還應意識到:只以“賺錢”“藏私”為目的的科研取向,或許能在短時間內將科研工作對經濟的助力最大化,但注定不可能為我國科研體系打下穩固的發展基石。如果我們的目標不止于取得幾項高價值的技術突破,而是要全方位建設科技強國,我們就必須告別這些狹隘的認知,立足更廣闊而有前瞻性的視野,從而讓我國在基礎科研領域“破局”,進而引領更多關鍵性的技術突破。(林威)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