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尾中華鱘放流“回家” 為促進中華鱘自然種群恢復創造有利條件
4月10日上午,在湖北宜昌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一萬尾“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
這是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國三峽集團主辦的2021年長江三峽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此次中華鱘放流是《長江保護法》和“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后三峽集團開展的首次大規模放流活動,延續“中、青、幼”相結合的科學放流策略,放流“子二代”中華鱘1萬尾,放流總體規格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創新高,為促進中華鱘自然種群恢復創造有利條件,以實際行動助力《長江保護法》落地見效。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是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的旗艦型物種,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等價值。1988年,中華鱘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實施中華鱘保護,持續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具體體現,是三峽集團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積極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動長江流域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重要舉措。”中國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表示。
自1984年首次放流中華鱘以來,三峽集團至今已連續實施了64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4萬尾,其中放流“子二代”中華鱘4萬余尾,為補充中華鱘種群資源、實現中華鱘可持續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次放流的中華鱘當中,有來自2009年和2011年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各8尾,它們不僅佩戴了常規的“身份證”——聲吶標、PIT標和T型標,還首次成批量地打上了衛星標記,通過這種復合型標記的方法,實現放流中華鱘沿江洄游和海洋運動路徑監測。
經過多年人工繁育與技術攻關,目前三峽集團掌握了完善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催產繁殖、梯隊建設等全生命周期保護體系,為中華鱘種群的復壯奠定了基礎。(吳桐)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 我國北方及中部區域出現空氣重度污染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期間(除夕19時至正月初一6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