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人社部回應延遲退休引熱議
2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就延遲退休話題作出回應。人社部副部長游鈞表示,實行漸進式的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的一個重大決策,有利于我國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那么,如何在保障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的同時,使延遲退休方案平穩落地、逐步推進呢?
據游鈞介紹,目前人社部正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具體改革方案,方案既要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和經驗,更要充分考慮中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沿革等情況。由于延遲退休年齡涉及到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在方案的研究制定過程中,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凝聚社會共識,確保方案科學可行、平穩實施。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延遲退休首次出現在人社部2016年7月印發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2020年年末,人社部公開向社會征求“十四五”規劃意見。其中,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已被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
人社部的回應引發輿論關注,網民紛紛發聲建言。
“相比之下,延遲退休更適合醫生、學者、科研人員等崗位,不適合一線工人。對于勞動強度大的崗位人員,更希望能按時退休。”針對部分網友的擔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杰華對記者表示,
“人社部提出實行漸進性延遲退休的方案,主要是對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到的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作出回應。人社部的發言是概括性的,我們更關注延遲退休該如何落地。” 陸杰華認為,延遲退休的關鍵就是時間節點的選擇,從何時開始、如何逐步推進。尤其是要結合不同職業、行業確定延遲退休的方案,才能真正使延遲退休達到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證養老金充足、發揮老年勞動力人力資源的優勢的目的。“不同工種和不同行業的時間節點應有不同,有些工種不太適合延遲退休,對這些工種進行延遲退休的考量應該比較謹慎和具體。還要尊重勞動者自身的意愿逐步推進,這樣才能讓延遲退休的目標穩步進行。”陸杰華說道。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各種版本的延退方案已經形成了一些社會共識,但也存在著一些分歧。”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房連泉也認為,延遲退休的節奏是當前考慮延退方案的關鍵問題。“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指每一年延遲幾個月,或每幾年延遲一歲。在國際上,這種漸進式延退已經有了較成熟的經驗。針對我國實行漸進式延退政策,從研究層面講,絕大部分學術同行傾向于一年延遲三個月或四個月,這樣既起到漸進的作用,又不會像一年延遲兩個月、六年才能延遲一歲那樣時間過長,各個群體能夠普遍接受。”房連泉對記者表示。
房連泉認為,完善退休制度是一系列改革過程,需要出臺綜合性的配套措施。應盡快規范提前退休年齡,統一“特殊工種”認定標準。盡快頒布延退政策,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實行養老金彈性領取政策,實施建立在企業與勞動者意愿基礎上的彈性退休機制。
“還應確立多繳多得的養老金待遇確定機制。為降低改革阻力并提升制度自身的激勵效應,建議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養老金的計發辦法上,每延遲一年計發點數增加6%左右,增強個人自愿延退的激勵性。此外,還可適當延長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在目前制度下,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僅為15年,無法實現制度去收支的精算平衡。建議將養老金最低年限延長到至少25年以上,逐步與國際接軌。”房連泉說道。(王彤旭)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