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食品成為疫情傳播高風險載體 多部門動手加強冷鏈物流管控
目前,國外的疫情仍在蔓延,輸入風險依然形勢嚴峻。今年6月以來,國內一些地方出現零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而溯源多宗病例結果顯示多與檢出的冷凍食品核酸陽性有關。冷鏈食品已成為疫情傳播的高風險載體,引發廣大群眾對冷鏈食品安全性的普遍關注。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委秘書長秦玉鳴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冷鏈物流整體鏈條較為復雜,尤其是進口冷凍食品從國外進入國內鏈條較長,且涉及環節以及操作主體較多,因此,很難判斷具體病毒是從何而來或者判斷是在哪個環節被污染?如目前國外部分地區疫情情況仍較為嚴重,會存在源頭污染的可能性。同時,在鏈條操作的過程中,也會存在被過程環境或操作人員污染的風險。
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12月27日,中國肉類協會官方微信發布《關于做好冷鏈肉類食品新冠病毒源頭防控工作的倡議》,建議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各肉類出口企業加強源頭管控,在出口產品鉛封前對貨物外包裝和集裝箱內壁全面消毒。
近年來,包括肉類產品在內的進口冷鏈食品對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需求、多樣化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據預計,2020年中國進口肉類產品將接近1000萬噸,占國內肉類消費總量的10%以上。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疫情局部反彈主要為進口生鮮冷鏈運輸環節傳入,加強進口貨運冷鏈物流管控勢在必然,而冷凍豬肉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國內豬肉供應吃緊大環境下的“補充劑”,今年我國豬肉進口量出現了暴增的趨勢。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年內豬肉及豬雜進口量為518萬噸,同比增長63.1%。
秦玉鳴告訴記者,在冷鏈產品風險防控方面,目前進入到了防疫新常態階段。一方面,國外疫情仍然持續蔓延,此起彼伏,很多國家迎來了秋冬的第二波疫情高峰;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大量的進口產品彌補國內供應的不足,因此,絕不能把進口產品全部拒之門外——這已經是共識、常識。
根據中國肉類協會調研,海外肉類出口企業從源頭加強新冠病毒防控,是防止病毒跨境傳播最合理最有效的途徑。中國肉類協會此項倡議得到了對華肉類出口大國巴西主要肉類出口企業JBS、BRF,烏拉圭國家肉類協會等多方的積極回應。各方紛紛承諾將在前期嚴密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新冠病毒源頭防控。
在秦玉鳴看來,由于進口產品外包裝查驗出病毒,因此對于冷鏈物流全環節的病毒查驗和消毒殺菌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針對進口產品,如何在過程中實現有效的查驗、殺菌更為重要。2020年11月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這也突顯出目前冷鏈環節查驗、殺菌的必要性。
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朱丹蓬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新冠病毒攜帶性非常強,當消費者接觸到攜帶新冠病毒的冷鏈產品的時,感染的幾率非常大,同時外包裝也存在食品安全的隱患。對于正規進口這一塊,海關已經有一套非常完善,杜絕整個新冠病毒的一個流程以及防范的措施,消費者一定要購買有海關正規手續的冷鏈產品。”(張敏 胡艷萍)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