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資金凈流入創歷史新高 機構不斷加碼低估值港股
南向資金勢不可擋。在1月11日創下194.86億港元的歷史新高后,18日,南向資金凈流入更是達到了229.71億港元,再創歷史新高。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機構不斷加碼低估值的港股。
18日,香港恒生指數低開高走,收盤上漲1.01%,收報28862.77點。科技股走勢強勁,帶動恒生科技指數飆升3.88%,突破9000點大關,收報9116.24點,再創歷史新高。
上周,恒生指數上漲2.5%,恒生科技指數收漲1.7%,個股方面,漲幅領先的公司為中國電信(+19.4%)、ASM Pacific(+13.9%)、中國聯通(+13.6%)。跌幅領先的公司為小米集團(-8.3%)、瑞聲科技(-5.0%)、建滔積層板(-4.8%)。南向資金方面,上周滬市、深市港股通成交凈買入702.13億港元。南下資金主要增持中國移動、騰訊控股、中芯國際等公司,主要減持小米集團、比亞迪股份、金蝶國際等公司。
瑞信中國證券研究主管黃翔(Edmond Huang)在18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南向資金從去年12月就開始突然變得更為積極,潛在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港股估值低于A股,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繁榮發展,也有一些溢出效應,即內地資金希望能在其他市場尋找配置資產的機會,而比較熟悉且流動性更好的港股就是首選,并不是說港股公司的質地突然變得更好了。
第一財經此前報道,2021年,投資者對低估值港股的關注度絲毫不亞于A股,眾多銀行理財子公司、保險機構等提前配置港股,部分理財子公司的權益敞口中,近一半都是港股。2020年南向資金全年凈流入總計達6721億港元,是北向資金凈流入(2089億元人民幣)的近3倍。目前,恒生AH股溢價指數近136,仍高于2020年1月初126的水平。以保險機構為例,其向來偏好地產、金融股,而金融板塊AH重合度較高,尤其是銀行子板塊,估值方面A股存在一定溢價,這也吸引公司及其高管在港股增持股票或增發。例如,近期李錄的喜馬拉雅基金就是在香港市場增持郵儲銀行H股。
另一個因素和日前美國特朗普政府在任期最后幾個月的行政令有關。鑒于部分中國公司受到影響,并被國際指數剔除,股價此前出現了大幅回調。黃翔稱:“不排除一些內地資金進場抄底,同時我們也的確看到了一些美國地區以外的外資機構客戶對這些企業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的估值跌到了低位,且與過往平均水平出現了較大背離,同時在紅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外界預計,在上述兩股力量的帶動下,2021年港股將大有可為。此前,交銀國際龍騰核心增長基金投資經理李俊慧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就表示:“盡管A股回報在過去兩年全球居首,但港股的配置價值不可忽視,尤其是隨著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加之很多優秀的新經濟頭部公司都已經或有意在港股上市,這讓港股的生態更豐富,一些A股不具備的稀缺子板塊(物業、教育、18A的醫藥公司等),給主動型基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在李俊慧看來,應該在行業輪動中把握三條主線:消費復蘇、科技興邦和困境反轉。在消費復蘇邏輯下,可關注醫藥、餐飲、教育等領域;在科技興邦邏輯下,看好計算機硬件、傳媒的持續機遇,同時人工智能等相關的主題性機會也值得期待;在全球經濟復蘇邏輯下,中游繁榮和制造業困境反轉有望成為2021年的投資重點,上半年有色、化工等均存在價值重估的機會,消費電子、汽車、新能源等板塊都值得關注。此外,2021年港股市場有不少潛在優質的新股標的,也值得投資人下注籌碼。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