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虧損時刻到來?20余只銀行理財產品凈值跌破本金
近日,一則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浮虧的消息,掀起投資市場巨大波瀾。由于銀行理財一貫以“穩健”形象示人,理財產品凈值回撤,甚至浮虧,被一些市場人士解讀為,銀行理財虧損時刻到來。
實際上,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理財的凈值一度跌破本金。記者根據理財公告梳理,包括多家金融機構的20余只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凈值低于1,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比如,一家銀行代銷的一款名為“季季開1號”的固收類理財產品,于4月17日成立,截至6月3日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同時該產品的凈值也跌破1,至0.9997。另一款“季季開2號”固收類理財于5月13日成立,截至6月3日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0.63%,凈值跌至0.9996。
資管新規發布后,銀行理財開啟凈值化轉型,將估值方式從原攤余成本法切換到市價法。一位華東股份制銀行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跌破凈值早已出現。由于采用市價法,金融市場波動會實時傳導至理財產品的凈值表現。今年3月,境外美元債出現暴跌時,該行投向美元債的理財產品也出現過凈值短期跌破1的情況。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近期出現凈值浮虧的原因,是由于4月以來債券市場大幅震蕩所致。同期,債券型基金也出現浮虧。
一家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固收投資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出現回撤比較明顯的是純債類產品,主要是由于近期債市調整,1年期、3年期債券收益率上漲了100BP,5年收益率、10年期收益率也分別上漲了50BP、20BP。
他表示,純債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包括兩部分——票息收益、資本利得收益。此次債市調整影響比較大的多是4月發行的產品,發行時間只有1個多月,債市震蕩導致資本利得收益減少,票息的彌補還暫未趕上資本利得的損失,所以出現較大波動。
擺在銀行理財子公司面前最重要的考驗是,公募基金已經過20多年的投資者教育,但在“資管新規”發布兩年后,銀行理財才開始真正打破“剛兌”,投資人如何才能接受銀行理財業績的合理波動。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