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 首批公募年報兩極分化
隨著上市公司的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部分公募的年度財務數據也隨之公布。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2日,當前共有華夏基金、招商基金、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等6家基金管理人的2020年度財務數據在其股東年報中被披露,另外還有中郵基金主動披露年報數據。值得一提的是,在頭部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有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凈利潤現虧損。
2020年度,市場整體表現向好。同花順數據顯示,2020年A股三大股指分別上漲13.87%、38.73%、64.96%。與此同時,公募市場也頻傳捷報。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規模為19.89萬億元,刷新彼時公募規模的歷史新高。
在市場向好的大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據中信證券年報顯示,其控股子公司華夏基金2020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5.39億元,同比增39.26%;利潤總額21.11億元,同比增37.17%;凈利潤15.98億元,同比增33.02%。2020年末,華夏基金總資產136.95億元,凈資產100.06億元;華夏基金本部管理資產規模1.46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規模8046.36億元;機構及國際業務資產管理規模6565.06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華夏基金的非貨幣規模為5038.95億元,在全行業143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三。
同屬頭部機構的招商基金也被控股股東披露了最新財務數據。招商銀行年報顯示,其控股子公司招商基金2020年度總資產82.37億元,凈資產59.06億元;招商基金及其子公司的資管業務總規模為1.16萬億元;實現凈利潤9.04億元,同比增12.58%。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末,招商基金的非貨幣規模為3522.56億元,在全行業中排名第九。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已披露的數據中,也有幾家基金公司的凈利潤現虧損,更有個別公司凈利潤連續多年虧損。
南華期貨年報顯示,其控股子公司南華基金2020年度的凈利潤為-1168.56萬元。自2016年11月成立以來,南華基金凈利潤已連續五年虧損。Wind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南華基金的凈利潤分別為-143.05萬元、-2409.06萬元、-2224.71萬元、-437.83萬元。對于公司連續多年凈利潤虧損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采訪南華基金,但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相關回復。
而對于長期的虧損,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則表示,由于基金管理人的資產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同,所以導致了部分基金管理人的業績表現存在差異。在管理不善的背景下,資產管理的風險控制、防范能力等也會有所欠缺。
Wind數據顯示,當前南華基金旗下共23只基金,其中有七成產品為債券型基金。截至3月21日,在南華基金數據可取得的17只產品中,僅4只債基近一年的收益率跑贏同類平均,其權益類產品均跑輸同類平均。
事實上,不僅南華基金,中海基金也面臨著凈利潤虧損的困境。國聯證券年報指出,其參股公司中海基金2020年度的凈利潤為-364.93萬元,同比下滑188.8%。2019年度,中海基金的凈利潤則為410.96萬元。
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其實中海基金2020年度凈利潤并無虧損,有大約2000萬元左右的盈利。而年報上顯示的數據是中海基金與其子公司中海恒信資管并表的數據,但由于子公司近年來處于盤整狀態,另外加上花費的支出,所以呈現出來的凈利潤整體數據為負”。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管理費收入,而管理費收入則與基金規模掛鉤。基金公司的規模越大,其管理費收入就越高,反之亦然,這就導致了大型基金管理人和中小型公司的差別。對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主要還是要把產品業績做好,業績好了就有規模,管理費收入也就會隨之增加,從而使公司獲得可觀的利潤”,前述基金公司創始人評價道。(孟凡霞 李海媛)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哈爾濱銀行不良率連續6年上升 2020年凈利潤同比下降60%至80%
3月16日晚間,哈爾濱銀行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預期集團2020年度凈利潤同比下降約60%至80%。該行表示,凈...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