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射電天文學奠基人王綬琯逝世 他的精神將永遠閃耀夜空
“他是中國射電天文學奠基人,研究了一輩子星星。逾古稀之年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二十余年間成為帶領無數中學生走進科學的‘啟明星’。昨晚王老走了,屬于他自己的那顆星星,繼續閃爍夜空,護佑晚輩們前行。”
1月28日21時37分,著名天文學家、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98歲。得知王先生離開后,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叢歡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這段文字。
學習造船專業十幾年 27歲轉行“追星”
1923年,王綬琯出生于福建福州,從小就喜歡天文。早年間,在家人和社會背景的影響下,王綬琯一直在造船專業學習。
從造船專業畢業后,擺在王綬琯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學以致用,以十幾年的造船專業功底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二是改行從事天文工作。
這是一次艱難的選擇。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憑著對天文學的熱愛,以及母親的支持、朋友的鼓勵和前輩的幫助,王綬琯最后還是毅然放棄了造船,改行天文。
1950年,王綬琯如愿以償地來到倫敦大學天文臺工作,正式開始了他的“追星”生涯。
王綬琯為天文事業整整奮斗了七十年,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研制成功中國首臺射電天文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觀測設備,取得了多項巡天觀測科學成果;為突破天文學發展瓶頸,他提出實現超大規模光譜巡天的科學思想,今天,超大規模光譜巡天已成為國際上巡天觀測的主要手段。
同時,王綬琯與科學同仁共同提議的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已建設成為我國光學天文主要創新平臺。
“王先生一直給我非常深刻的愛國教育,幫我提升了思考問題的高度:我們國力羸弱,不能與外國人拼財力,但完全可與他們比智慧。 中國的科研條件非常有限,但我們可以認真做事,我們有責任發展和增長中國的力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在《山青夕照明——與王綬琯先生師德傳承的 25 年》一文中如此寫道。
投身青少年科普 盡早發現“科學苗子”
王綬琯對人才培養、科學教育和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也十分重視。曾經有人開玩笑說,王綬琯就像《功夫熊貓》里的烏龜大師,不僅德高望重、武功卓絕,而且無私無我、提攜晚輩。
1998年,75歲高齡的王綬琯提筆致函幾十位院士和專家,希望一同呼吁“開展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為有志于科學的優秀高中生組織“科研實踐”活動,讓他們置身科學氣氛濃厚的環境,使他們能在需要開擴眼界、尋求方向的時候得到引導。他曾說:“科學普及了,才能讓更多孩子受益。我們盡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讓科學之樹枝繁葉茂。”
王綬琯的倡議,很快得到了包括錢學森等“兩彈一星”功勛在內60位科學家的積極支持,他們聯名發出了《關于開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的倡議》。199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成立。
每當提及從事科普教育的起因,王綬琯總會說起一組數據:上世紀100年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中,大概30%的人是因30歲以前的工作而獲獎,他們以及很多其他杰出科學家都是在二十五六歲進入創造高峰期。這表明20歲左右就可以并且應該進入科學研究角色,而 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這個年齡段的他們卻正值高中或大學時期。
這些數據提醒了王綬琯,他認為要想擁有杰出科學家,就應該盡早培養和發現“科學苗子”,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科學環境和發展機會。
北京天文館前館長朱進回憶,當時王先生親自給他打電話,他有幸成為俱樂部第一批天文老師。“在我參與俱樂部活動十多年的時間里,不斷能體會到王綬琯先生對青少年科學教育事業的身體力行的關心和熱愛,是我們終生學習的榜樣。”朱進說。(陸成寬)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