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解構最輕薄影像旗艦 華為 P60 Pro 再造技術升維樣本-全球新動態

        2023-05-26 16:13:16來源:ZAKER科技  

        1962 年,科學哲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學界隨即為之震動。作者托馬斯 · 庫恩在書中提出一個核心概念——范式,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

        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范式,而當一個領域取得突破,打破原有法則,迫使行業做出修正,那便是發生了范式轉移。例如,人類首次環球航行成功,地圓說取代地平說;智能手機強勢上位,功能機被擠出歷史舞臺。


        (資料圖片)

        近期,手機市場正在醞釀一次新的范式轉移。

        談及移動影像," 底大一級壓死人 " 是常識,也是共識。廠商也的確在圍繞大底內卷,1 英寸傳感器逐漸成為主流旗艦的標配。

        華為 P60 系列的發布,無疑給業界提供另一種思路: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統憑借多位一體的創新,挑戰行業關于提高進光量依賴大底的慣性思維,同時解決了鏡頭模組體積、景深、焦段、防抖等諸多行業痛點。

        5 月 24 日,華為舉辦手機創新科技媒體溝通會,華為終端 BG CTO 李小龍詳細拆解了華為 P60 Pro 硬核影像力背后的超聚光技術突破,對 " 移動影像如何再一次突破 " 的靈魂拷問給出回答。

        創新成果已現,行業其他玩家是否會跟進,相信很快就會見分曉。

        由表及里,再造巔峰

        從 P 系列產品線創立之日起,華為就為其明確了兩大價值點:美學、影像。

        前不久的春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余承東再次強調:" 對這一定位的堅持,成就了一款又一款經典作品。華為 P60 系列在美學、影像、體驗層面全面進化,開啟移動影像的全新時代。"

        科技美學與智慧影像完美融合,一望便知。

        細數主流旗艦手機背部顏值的 " 進化 " 歷程,相機模組越來越大是最直觀的趨勢,有些機型甚至直接 " 放飛自我 ",鏡頭模組占滿了機身整個上半部分。這不僅在美學方面很難過關,還會造成手機頭重腳輕,降低用戶握持舒適性。

        相較之下,華為 P60 Pro 鏡頭模組的精致感凸顯。體積更小并采用經典排列布局,鏡頭模組與機身和諧相融,洛可可白配色版本搭配華為獨創的凝光貝母工藝,整體顏值再次提升。

        尺寸方面,華為 P60 Pro 的機身厚度也得到有效控制。根據溝通會現場給出的數據,華為 P60 Pro 整機厚度 8.3mm,與業界其他多款旗艦產品相比更為輕薄。

        機身三圍與攝像頭模組體積掛鉤,討論機身厚度必須建立在影像體驗的前提之上,這引出了另外一個關鍵指標,進光量。實際對比可知,華為 P60 Pro 完成了進光量與輕薄機身的雙領先。

        " 在增加長焦模組進光量的同時,兼顧輕薄的外觀和手感 ",李小龍表示,這是產品最初階段就定下的目標。

        他進一步強調,華為 P60 Pro 影像提升最大亮點就在于超聚光技術," 影像關鍵是想辦法、盡可能擴大進光量,只有進光量大了,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才有可能做好不同的影像和色彩風格。如果基礎進光量不夠,信噪比差時,想做很多東西都做不了。一定要有基礎進光量,基礎進光量代表基礎畫質。"

        全球領先的影像實力,標志著技術理論成功落地。基于對光學系統的重新設計,華為 P60 Pro 的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統完成了光機電算全鏈路進光量升級。

        超聚光主攝搭配 F1.4-F4.0 十檔可變光圈、大光圈高透光鏡群和 RYYB 超感光傳感器,華為 P60 Pro 的主攝進光量做到了業界最大,聚光能力遠超其他采用 1 英寸大底的手機;再看長焦鏡頭,華為 P60 Pro 搭載 F2.1 業界最大光圈潛望式長焦,新加入的聚光鏡群可匯聚更多光線,結合 RYYB 超感光傳感器,長焦攝像頭的進光量同樣領先業界。

        鏡頭模組架構創新的同時,華為還為之匹配了全新的防抖方案,業界首款長焦三軸傳感器位移防抖,與傳統 OIS 防抖相比防抖性能提升 58%。

        顏值出眾,攝影服眾。鑒于此,華為 P60 Pro 再塑移動影像巔峰就成了必然。在專業機構的測評中其奪得 " 最佳拍照智能手機 "、" 手機影像第一名 ",在用戶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則收獲了 " 拍照神器 " 的好評。

        打破行業慣性認知

        " 我們更多是按照自己的理念一路狂奔,(行業)哪里搞不定的我們自己去搞定。比如這次的模組,其中大部分的技術創新和突破,都是華為的自研團隊去完成的。我們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節奏,華為做一個模組或者技術目標是一個長期規劃,不太會受短期行業變化的影響。"

        同處移動影像賽道,華為與友商之間的路線之差一目了然。媒體溝通會上,當被問及相關話題時,李小龍說出上面這番話。

        技術的領先性以及對技術的信仰,賦予了華為路線自信。然而,從競爭對手的視角望向行業巔峰,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統對進光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其他廠商的決策。因為,行業存在已久的慣性認知已經被打破。

        第一,大底不是提高進光量的唯一解。

        華為 P60 Pro 的出現,意味著深受追捧的 " 唯大底論 " 可以休矣。而且,傳統鏡頭模組加大傳感器面積還會導致模組變厚、景深變淺,華為超聚光主攝在提高進光量的同時避開了這些 " 副作用 "。

        第二,移動影像是全系統、體系化的競賽。

        決定手機影像表現的不只有傳感器,廠商肯定明白這一道理。過往行業升級長期依賴傳感器面積、光圈大小的單點突破,而非整個光學系統的創新,很多時候并不是廠商不想做,而是創新難度過大。

        以長焦模組為例,為提升聚光能力,華為 P60 Pro 創造性地在長焦模組中加入聚光鏡群,這背后,華為研發團隊耗時三年,完成了對前置聚光鏡技術方案、全新光路設計方案、聚光膠合方案及一系列檢測技術方案的突破。

        提高進光量的同時,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統還結合了算法、影像風格等方面的創新進一步提升成像品質。比如借助算法還原物體的真實質感,通過不同影像風格的調教去滿足消費者的視覺喜好。

        所以,移動影像從來都不是單一維度的競爭,而是綜合光學、算法等多個技術領域的全能賽,也只有全系統、體系化的創新和提升,才能實現在移動影像賽道的領先。

        第三,旗艦手機的輕薄與影像性能可以共存。

        移動影像,首先是移動,然后是影像,影像創新不能以犧牲用戶基礎體驗為代價。所以,廠商要做的是在手機的產品形態里,追求影像性能的極致,而不是無限度地增加攝像頭模組的厚度、重量,喧賓奪主。

        當主流產品向著 " 傻大黑粗 " 發展,輕薄就成了難得的亮點。

        華為 P60 Pro 的輕薄與影像性能兼顧,同樣歸功于鏡頭模組結構的創新。在傳統潛望式長焦的升級思路里,加大棱鏡尺寸、加大傳感器尺寸、加大長焦模組的孔徑,無論哪一個動作都會導致模組變厚。華為首創的傳感器橫置雙棱鏡光學系統結構,在長焦模組末端新增一塊后棱鏡,讓光線二次折返,實現了更輕薄的模組結構,相較于傳統單棱鏡模組厚度降低 20%。

        綜上所述,跳出大底的內卷,華為 P60 Pro 對影像系統全鏈路、全系統的技術創新,帶來了全方位的影像能力進化:長焦進光量大、細節清晰、焦段靈活且防抖出色,主攝進光量超過 1 英寸大底,光圈智能可變,模組體積也更為輕薄。

        可以預見的是,華為超聚光技術的創新成果擺在眼前,更為優秀的體驗將迫使友商不得不對當前路線進行反思與調整。而行業的跟進,正是范式轉移的顯著標志。

        劍指移動影像下一站

        在托馬斯 · 庫恩關于范式的討論里,范式的突破會導致科學革命,使科學獲得全新面貌。

        移動影像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在華為超聚光技術的引領之下,行業或將沖破原有的限制與束縛,進而開創新的可能性。

        復盤移動影像發展史,近些年行業圍繞大底所進行的內卷,最開始時收益值很高,鏡頭的進光量隨著傳感器面積擴大而提高,畫面的細節表現、色彩還原等都得到優化。但是越到后來,各家影像性能普遍提升、日常場景成像效果差距不明顯的情況下,升級大底的收益值就越來越少,邊際遞減效應愈發明顯。同時,采用大底方案的代價也愈加凸顯。

        如果繼續把希望單純押注在大底之上,無疑就陷入了 " 拿著錘子找釘子 " 的尷尬局面,被手中的錘子所局限。反觀華為,持續圍繞消費者體驗這一中心,以技術創新帶來極致體驗,這是在 " 瞅準釘子造錘子 "。

        李小龍表示," 華為做產品的理念,一定是做一臺好用的手機,做一臺拍照出色的手機,而不是做一臺能打電話的相機。"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諾基亞 Lumia 808 的傳感器尺寸就已經卷到了 1/1.2 英寸,放在今天也是第一梯隊。但是諾基亞 Lumia 808 機身 13.9 毫米的厚度顯然有悖于手機設計的初衷,大家也都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其沒能引起其他廠商的跟進。

        時至今日,內部空間寸土寸金的手機,傳感器面積的天花板依然被限制在 1 英寸,且傳統的大底方案也無法達成進光量與輕薄、景深之間的完美平衡。

        行業尋求破局之際,華為 P60 Pro 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統的突破無異于踢出臨門一腳。

        自身技術進化的同時,華為還在依托核心技術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的進步。例如鏡頭模組的組裝環節,華為首創聚光鏡膠合技術、高精度激光立體焊接技術;測試方面,華為開發了高精度鏡頭分群檢測技術、高精度六軸激光位移檢測技術。

        創新,是消費者選擇和信賴的來源,技術革新是智能手機產業發展的首要推動力。指引移動影像的創新方向,亦是為手機產業創造增長機遇。

        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市場調研,2022 年全球智能機換機周期是 43 個月,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中國市場換機周期已延長至 32-36 個月,消費者平均三年半才會換一部新手機。

        Canalys 數據顯示,2023 年 Q1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延續下行趨勢,銷量同比下滑 13%。其中,華為出貨量逆勢增長 41%,市場份額攀升至 9.2%,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唯一獲得大幅增長的品牌。

        手機品牌之間越來越卷,深層原因在于增長焦慮,而華為暢銷密碼之一便是消費者對于技術創新的認可。

        具體到華為 P60 系列及華為 Mate X3 這對 " 旗艦雙子星 ",超聚光影像、臨境顯示、靈犀通信以及雙向北斗衛星消息,從影像系統到屏幕顯示到通信技術再到方方面面,創新基因無處不在。

        影像作為華為 P60 Pro 的核心產品力,集中展現了華為的技術創新優勢及價值。正如李小龍所講,移動影像的競賽由華為發起,走在最前的同時,華為也非常有信心在這條賽道上走到最后。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