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步入城鎮化發展中后期 房企迎城市更新發展契機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步入城鎮化發展的中后期。面對城市發展的新問題、新形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對于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房地產企業作為城市建設和運營的重要主體,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契機。
“‘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城市未來的發展的愿景做出了新的提法,即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范,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4月28日,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名譽理事長宋春華在中國房地產報主辦的“2021中國城市更新論壇系列活動及案例征集啟動儀式”上表示,通過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滿足群眾對更高居住水平的要求。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對韌性城市有了新的認識。建設韌性城市的意義就在于提高我們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預防排除能力、迅速應變能力;提高抗壓強度和處置化解能力,以及加快恢復速度,盡快回歸常態的能力。”宋春華說。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要尊重城市發展和更新過程中的經濟經濟規律。在保護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各種具有個性化的、獨特的、不同形式的建筑形態組合,這種組合最重要的是低成本,這樣才能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給予我們一種新亮點。
北京市“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持續推進老舊小區、危舊樓房、棚戶區改造,推廣“勁松模式”“首開經驗”,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作為“勁松模式”的締造者,北京愿景集團創新探索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以市場化方式促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企業一定要把老百姓的服務做好,同時把政府投資形成的資產和設施設備運營維護好,其實就是引入社會資本更重要的是讓政府的財政投入長效起作用,讓老百姓今后的生活有人管,這是一體化招標。”北京愿景集團董事長陶紅兵說,老舊小區改造其實能夠盈利,只是過程慢一點、利潤低一點、時間長一點。
奧園商業地產集團常務副總裁、城市更新集團總裁王濤分享了奧園在城市更新領域的實操經驗。王濤說,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奧園城市更新項目都會裝入合適的產業,讓城市更新能夠有序地發展。同時,企業既要兼顧經濟效益,也要兼顧社會效益,保證和城市的共生共贏有序發展。“城市更新確實需要多方參與,本著共建、共享的思維來推進合作,最終能夠實現共贏,讓城市有提升。”王濤說。(王日晨)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