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只個股限售股解禁 合計解禁市值逾800億元
近日,限售股解禁的數據再度引起市場關注。數據顯示,本周共有47只個股限售股解禁,按照12月7日收盤價計算,合計解禁市值逾800億元。如果從本月情況來估算,解禁限售股的合計市值逾5100億元。
筆者認為,相較于減持,解禁的規模數據包含了大量“數據虛影”——有威懾力但更像是一場壓力測試。最終決定減持是否發生的因素有很多,從“觸發點”來看,包括股東自身的資金需求、對上市公司不看好等等;而從“絕緣點”來看,則是資本市場生態優化進程、上市公司的質量提升、投資者的財富獲得。
首先,限售股解禁和股份減持雖然經常被相提并論,但解禁并不等于減持。
關于解禁和減持的關系,有一個類比可以參考:A股市場坐擁數十萬億元流通市值,但是其日常的成交額通常也僅在萬億元左右。
限售股解禁其實是規則賦予股東出售股份的選擇權,是其所有權在二級市場的變現資格。不過,測算解禁規模屬于理論上的統計極值,對于判斷上市公司股權供求關系的真正變化其實僅具有參考價值,因為其包含了對于最終并未發生的減持行為的“規模假定”。
減持則是股東對于持股真正進行處置并轉移所有權的行為,同一時間段內,減持與解禁規模可能有著較大的差異,因為減持通常較解禁有著時間上的滯后性、規模上的不確定性。例如,在今年科創板首批限售股解禁之際,雖然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東減持計劃,但是減持主要是創投類股東的退出,產業股東和創始人股東的持股則較為穩定。此外,從市場表現來看,科創50指數在首批股份集體解禁后也走勢平穩,甚至在9個交易日后創出實時行情發布以來的年內最高點。
第二,真正決定A股市場股權和資金供求關系的,其實并不是可流通股權的數量,而是資本市場大環境和上市公司微觀環境的發展質量。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0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表示,資本市場是一個內涵豐富、機理復雜的生態系統,做好資本市場工作,必須統籌兼顧投資者和融資者、上市和退市、再融資和減持、新股東和老股東、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存量和增量等關系的動態平衡,求取最大公約數。
“動態平衡”其實已經點明了A股市場供求關系的真諦。解禁反映的是流通股供給側可能的增加,但沒有充分反映需求側可能的增加。對于市場交投而言,新股權和新資金始終在動態匹配,并不斷達成新的平衡,且新平衡的估值重心并不必然低于原平衡點。真正決定估值重心的,其上市公司的質量和發展預期。
去年以來,資本市場持續通過規則完善、分類監管、政策引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今年10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更是“點名”部署了證監會、央行、發改委等15個部門和各省級人民政府在共計17個方面進行協同,粗略統計,至少涉及40余個省部級行政單位。
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的現實表現和發展預期,能夠在解禁和減持之間設置“絕緣層”,從而保護市場高水平的投融資平衡。
第三,監管部門持續優化基礎制度,從規則上平滑了減持行為對市場的影響,設立了緩沖區,降低了減持引發市場非理性情緒和反應的可能。
當然,由于股東自身需求等原因,合規減持是一個正常行為。因此,減持制度受到市場各方高度關注。如果規定過松,可能對二級市場造成擾動,影響中小投資者信心和權益;如果限制過緊,又可能降低市場流動性,影響資金入市意愿,特別是資本形成。因此,監管部門的態度是分階段改革——“分類施策,分步走、穩步調”。一方面,繼續從嚴規范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減持。例如,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應當在首次賣出的15個交易日前向證券交易所報告并預先披露減持計劃,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于擬減持股份的數量、來源、減持時間區間、方式、價格區間、減持原因。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于創投基金、民企紓困等適當開口子、給政策,便利資金的進入與退出路徑。
筆者認為,對于A股市場而言,與其擔憂解禁股的“壓力山大”,穿過不如解禁數據“虛影”,切實把握減持的“絕緣點與安全閥”——通過規則明確減持行為預期、通過上市公司提質化解股東減持動力、通過投資者保護引入增量資金有力應對。(張歆)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