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新規將網絡小貸打入寒冬 實力派機構轉向消費金融并力求牌照
在監管一紙新規將網絡小貸打入寒冬,結束“躺贏”時代后,實力派機構轉向消費金融并力求牌照是大勢所趨。
小貸嚴管的另一面,持牌消金迎來了監管的定向“松綁”。日前,銀保監會辦公廳已在近日下發《對于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進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 從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以及增加資本補充方式兩方面對消金機構融資手段舉行“松綁”,引發業內關注。
除了定向政策“松綁”外,監管對后續消金機構的定位及進展也給出了方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發表研究文章《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提到,要管理好金融機構風險。金融是特許行業,必須持牌經營,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放貸和金融詐騙活動。要穩步打破剛性兌付,該誰承擔的風險就由誰承擔,逐步改變部分金融資產風險名義和實際承擔者錯位的情況。
“一緊一松”之下,消金機構如何打造核心風控能力,摒棄“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粗放風控思路?如何探究優勢細分領域,加快核心數據和客戶資源積存,增強風險抵御?整個消費金融行業如何有序發展,杜絕暴力催收,降低貸款利率,踐行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2.0 : 合規壁壘加強
上個月,在監管部門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小貸公司跨區業務、聯合貸款出資比例、單戶貸款余額上限以及資本金等方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苛刻要求,為網絡小額貸款裝上“安全閥”。強監管嚴準入的規定下,一些缺乏優勢以及違法違規的小額貸款公司勢必將面臨淘汰,為銀行和其他金融公司提供了擴大市場的機遇。
進一步規范網絡小額貸款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門檻,約束了企業行為,這將有利于整個信貸行業的良好經營,促進普惠金融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先天基因具備小額、分散、普惠特質的持牌消金機構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因為2.0時代的普惠金融,特征是強調個人隱私保護、合規發放貸款以及責任金融意識,正規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在這個階段更具備競爭優勢。
興業證券在報告中指出,如果持牌機構能夠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進行承接——比如通過對特殊場景的風險把控增加新產品供給,例如借助風控能力,提供一些利率水平符合要求且風控能力好的產品,減少對客戶風險溢價的索取,那么消費金融公司將獲得一次在市場份額上躍遷的機會。
無論從金融產品創新還是擴大內需角度看,消費金融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消費信貸的發展對于刺激消費、優化消費結構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以馬上消費金融為代表的持牌機構通過提供專業化的消費金融服務,以產品和服務創新助推消費升級。
正本清源 厚積薄發 消金機構獲力挺
自2009年8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正式下發以來,國內的專業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走過10個年頭,按照股東背景形成銀行系、產業系、互聯網系的布局。隨著參與主體多元化,業務發展和運營模式成熟化、精細化,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間形成了兩極分化的市場競爭格局。以馬上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為代表的頭部機構,具有豐富的場景、技術、流量和資金支持,形成強者恒強的格局。相比之下,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因為杠桿限制和資金匱乏體量維持在百億左右。
已獲牌的消費金融公司中,早期以銀行系為主導,當前漸漸向互聯網系靠攏。螞蟻、陸金所、度小滿、攜程、新浪、唯品會等融入持牌消費金融業務中,金融科技成為持牌消金的競爭核心。今年以來,平安、小米、光大消費金融已經開業,注冊資本都在10億以上,并且均是以存量身份進場,為消費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消費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受益于新生代群體消費能力與需求不匹配、技術進步、政策等多因素驅動。我國短期信貸消費余額從2015年的4.1萬億上升至2019年的9.92萬億,年復合增速24.72%;整體信貸消費余額從2015年的18.95萬億升至2019年的43.97萬億,年復合增速23.42%。對比美國,2018年末中國短期消費貸款余額占GDP的比例為9.8%,美國為19.5%,我國消金市場增長空間廣闊。
特別是當前,消費金融作為促進國內大循環的助推器,能夠極大地促進居民消費,進而發揮消費對經濟的基礎性作用。銀保監會日前下發的通知,則被業內認為是促進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的明確信號。通過適當降低撥備監管要求,拓寬市場化融資手段和增加資本補充方式,監管新規可謂向消費金融公司送上了一個大“禮包”。
金融的盡頭是科技
整個消金行業的發展,反映了從信用數據到數據信用的過程。信貸科技的原理在于場景、數據、科技與信貸業務的融合,從而擴展業務客群、提升風險定價能力。根據新規,消費金融機構應與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定位,探索優勢細分領域,加快核心數據和客戶資源積累;打造核心風控能力,摒棄“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粗放風控思路,利用金融科技和微貸技術強化自主風控能力建設。
在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趙國慶看來,隨著金融服務的便捷化、場景化、智能化、個性化需求持續增強,運用好大數據分析、金融云、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風控科技手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位消金公司負責人直言,向線上轉型,打造自主獲客、風控的體系和科技能力,同時開拓更多場景,是眼下最要緊、最迫切的需求。
盛銀消費金融總經理王劍表示,盛銀消費金融正在搭建和打造自主獲客和風控體系,與頭部平臺合作開拓更多場景來挖掘客戶,而不是簡單地依托導流模式。
中銀消費金融助理總經理劉綱也表示,未來將更加注重技術升級和客群下沉,同時也將廣接場景,把客戶群體做得更加多元。
展望未來,持牌消金的突破口在于“極致精準“,即借助信貸科技手段,通過獲客、投放、風控等方面的精準計算,提升信貸業務的運行效率,擴大信貸客戶的覆蓋面,通過價值效應實現資源配置效率優化。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