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2020年開啟2021年 鑄就民族復興路上的偉大里程碑
我們即將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開啟2021年新的征程。
從2020年到2021年,從“十三五”到“十四五”,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歷史的跨越,匯聚到同一個時點,更顯意義深遠。
走過布滿荊棘的2020年,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中,中國逆風飛揚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總量將突破100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100萬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臺階,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將實現全面小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歷史必將銘記2020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采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鐫刻下中國“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鑄就了中華民族復興路上的偉大里程碑。
闊步人間正道,何懼世事滄桑。帶著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答卷,我們滿懷豪情,走向充滿希望的2021年,勇往直前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破“疫”前行 全球唯一正增長彰顯不凡力量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經濟交出極其不平凡的成績單。
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率先”標示速度,“唯一”彰顯不凡。
一季度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回升至4.9%。經濟增速逐季恢復,投資、外貿、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相繼轉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比1至10月加快0.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轉正。經濟穩步恢復的態勢進一步得到印證。
“中國經濟以快于預期的速度實現復蘇。”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簡報稱。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將實現2%的增長,2021年增速加快至7.9%。
“極其不平凡”因為曾經“極其艱難”。
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世界經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個別國家遏制打壓全面升級,外部環境帶來巨大挑戰……中國經濟遇到了世紀罕見的三重嚴重沖擊。
中華民族復興的航程,從來都有激流險灘。但這一年,更是波瀾壯闊、萬千風險。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發展任務之重本就更甚以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中國經濟一度按下“暫停鍵”。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為1992年中國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低值。
疫情蔓延之初,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要確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后,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紓困企業、加快復工復產……千難萬難,無一不是巨大考驗。
面對空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領航定向,駕馭“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運籌帷幄、當機立斷,特殊之年,當舉特殊之措。新增1萬億元財政赤字,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全年新增減稅降費2.5萬億元,推動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萬億元……一攬子對沖政策力度空前。
相機抉擇、科學決策,驚濤之間,更顯從容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強調“精準”“有效”;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一個“穩”字定住中國經濟大盤,一個“保”字托舉起百姓民生保障。
不過數月時間,中國經濟率先走上復蘇軌道。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轉正;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和工業利潤增速轉正;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轉正;前三季度GDP轉正、前11個月民間投資增速轉正……2020年,“轉正”成為中國經濟的高頻詞。
逆勢而上,破浪前行。中國經濟V型曲線從“伏”到“起”,讓世界看到一個民族奮進躍起的巨人身影。
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這一年,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步伐加快,新動能新業態不斷涌現。
這一年,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截至2020年11月末,日均新設市場主體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中國每千人擁有企業數由2019年底的27.6戶增長到30戶,又上新臺階。133家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比2016年增加23家,躍居世界首位。
未經黑暗,便看不到光明的可貴。未經磨難,便不知復蘇的意義。
聯合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全球經濟產出累計損失將達8.5萬億美元,幾乎抹去過去4年的全部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
在全球經濟一片灰暗陰霾中,中國的發展表現繪就一抹亮色,讓世界贊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報告預計,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三分之一。
“中國又一次辦到了:走出新一輪世界危機,并且,從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看,中國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俄新社網站在題為《中國再次戰勝全球危機》的評論員文章中這樣說。
中國經濟志存高遠,縱臨驚濤駭浪,亦有廣闊未來。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具備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頑強的韌性。中國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經濟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變化的大勢,不會因為疫情而改變,堅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會因為困難而止步。
創造世界脫貧奇跡 全面小康勝利在望
前進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難免會遇到激流險阻。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當千年夢圓近在咫尺,疫情來襲讓一切充滿變數。面對這道“加試題”的考驗,中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從未動搖。
“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如是評估脫貧攻堅成果,成為一諾千金重的深刻寫照。
回望9個月前,疫情防控正處關鍵時期, 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發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令,“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歲寒知松柏,疾風識勁草。過去的這一年,全國上下攻堅克難,以強大定力逐步克服疫情影響,提速沖刺脫貧攻堅收官“大考”。重大扶貧項目接續推出,財政金融政策加力馳援,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產業扶貧等全面發力,補短板、壯筋骨,啃下深度貧困硬骨頭,交出一份份難能可貴的成績單。
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余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中國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意味著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得到了解決,意味著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我們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絕對貧困的帽子被中國人民甩進了太平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開啟新的奮斗歷程的新起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為做好脫貧攻堅后續工作指明了方向。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從脫貧攻堅到奔向全面小康,奮進新征程上還在匯聚強大力量。
全面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
科技創新為全面小康注入強勁動能。12月27日10時18分,雄安新區剛剛落成的雄安站內,復興號高速動車組C2702次列車準時發出,駛向北京西站。作為我國第一條全過程、全專業運用BIM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鐵,京雄城際鐵路應用了70余項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樹起了世界智能高鐵的新標桿。
回望2020年,天問一號逐夢而行,嫦娥五號上天攬月,“奮斗者”號深潛萬米,“九章”問世圓夢“量子優越性”,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建設提速, 5G通信產業規模預計將比2019年翻一番……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深刻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中國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攻關步伐持續加快。努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
區域協調發展讓全面小康更具成色。放眼中國地理版圖,一個個重大國家戰略,聯南接北、承東啟西,構建起區域發展新格局。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正在加快打造。從長江經濟帶發展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正在協同推進。
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一組組數字,勾勒出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的軌跡,承載著廣大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過5年持續奮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新的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凝心聚力奮勇向前 匯聚開啟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磅礴偉力
深海航行,靠什么應對驚濤巨浪?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根本”內涵深刻、飽含啟迪——
“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
“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
“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跨越2020,回顧剛剛過去的非凡之年,經濟實現里程碑式新跨越,說明中國經濟基本面健康、基本盤穩固,更說明中國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日益成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具有駕馭中國經濟、處理復雜局面的高超智慧與嫻熟能力。
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評價說,中國依靠自身制度成功抵御了風險,控制住疫情。“這一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
跨越2020,回顧波瀾壯闊的“十三五”時期, “十三五”規劃實施順利,主要指標總體將如期實現,重大戰略任務和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全面落地見效……中國所創造的發展奇跡,展示了國家實力,彰顯了民族自信,再一次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歷史的指針,已經指向新的刻度。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回眸2020年,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展望2021年,我們充滿信心:向著新的一年、新的五年、新的百年,托舉起億萬人民對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中國號”巨輪定能乘風破浪,駛入新的壯闊藍海,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全速前進。(張超文 李佳鵬 孫韶華 班娟娟)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