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冰雪運動裝上“科技的眼睛” 助力運動員訓練插上科技翅膀
2月20日,大年初九,為了晚上舉行的跳臺滑雪測試賽,劉宇早早來到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布設儀器、采集數據,比賽持續到夜里9點,氣溫零下10攝氏度。
兩天前,劉宇剛從上海趕到張家口。作為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院院長,出發地是他工作生活的城市,目的地則是他土生土長的家鄉。
但他此行不是為了回家。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是他的“戰場”。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測試賽剛剛開始,劉宇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季項目運動員技能優化關鍵技術研究”,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實時采集運動員起跳角度、控制姿態、速度、距離等數據,提供科技保障服務。
這是他今年第二次來到張家口。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國家跳臺滑雪中心時,劉宇正帶領7人團隊在跳臺滑雪出臺區域,進行三維動作捕捉采集與分析。科研人員現場匯報了跳臺滑雪現場的科研測試情況。總書記在隨后的講話中指出: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一方面要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
“今年初,團隊接到任務,大家迅速組織起來,準備好測試設備到了崇禮。”莊薇是劉宇的博士生,也是團隊一員,她對科技日報記者回憶道,“剛到第二天,破紀錄的大風降溫來襲,最低零下30多度。‘雪如意’的纜車還沒修好,早上8點到訓練場后,大家要爬相當于40層樓的臺階到達約150米高的工作平臺。”爬一趟,莊薇一般要歇兩次,有時中途線壞了或是要傳遞設備,還需要反復上下。
劉宇的手機里保留了一張1月6日的實時氣溫截圖:下午4時,氣溫零下30攝氏度,體感溫度零下41攝氏度。
極寒天氣里,大家需要在戶外工作大半天。說起當時的冷,莊薇心有余悸。設備的電源線直接凍裂,人手腳全麻,被不由自主凍出眼淚。
常規的取暖方式都沒用了。喝熱水?山上沒廁所,隊伍里的女孩常要忍一天。吃東西?吃了要喝水,索性不吃了。暖寶寶凍得太久甚至“失靈”,拆開很久也熱不起來。
設備的日子也不好過。大家去崇禮縣城買了很多棉帽子、棉被、棉褲等勞保用品,人要穿,機器也要穿,每天用棉帽子把儀器設備和電線層層裹緊,保證它們正常工作。
“國家隊來訓練,我們就來保障。”劉宇說,以前教練員只能通過攝像機拍攝運動員動作,靠經驗判斷和改進。但雪上項目在戶外進行,場地環境復雜,干擾因素多,傳統的生物力學研究方法不能勝任。
團隊通過在起跳區架設的四臺高速攝像機,對助滑、起跳動作進行三維動作捕捉和技術分析,然后基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實時反饋出臺時的三維動作信息,包括起跳開始距離、起跳時下肢三個關節的角度、身體姿態、飛行初期的攻角(對于產生升力延長飛行距離很重要)等關鍵生物力學指標。
同時,團隊還使用微型可穿戴設備全程監測運動員的速度,監測發現,在起跳前3米左右,運動員快速用力蹬起,進入騰空階段。這是過去用傳統的錄像視頻方法很難快速獲取的信息。“跳臺滑雪選手的助滑速度、起跳角度、身體姿態等,過去只能依靠教練的經驗感覺,現在能提供精準量化的快速反饋、技術診斷,對運動員成績提高有幫助。”劉宇說,這等于給了教練員“第三只眼睛”。
身處金字塔尖的運動員,每提高一秒成績都可能面臨幾何式增長的受傷風險,而科技的介入能對每個動作數據進行生物力學分析,提出改進方案。國家隊的外籍教練Mika說,這些數據對于診斷運動員起跳動作的短板、加快提高成績有很大幫助。
“獲得總書記的肯定,團隊都感到非常振奮和驕傲。”莊薇記憶猶新,總書記考察時,他們正在半山腰的工作臺上進行數據收集,耳邊是呼嘯北風,窗外是冰天雪地,也是運動員、科研人共同的戰場。
身處同一戰壕,莊薇不忘為戰友鼓勁:“在‘科技強國’的大背景下,我們體育人也要勇于探索,為運動員的訓練插上科技的翅膀。相信通過彼此共同的努力,在明年北京冬奧會上,運動員一定能夠大放異彩。”
“能夠為‘科技冬奧’、為提高運動員成績做出最大努力,我們很榮幸。”劉宇說,他一直在等待、尋找這樣的機會,“能在家鄉為冬奧會出力,感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崔爽)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 我國北方及中部區域出現空氣重度污染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期間(除夕19時至正月初一6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
2021-02-14 -
星際飛船高空試飛或違規 SpaceX被FAA正式調查
2月1日消息,據外媒報道,SpaceX日前因為發射其Starship SN8違反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簡稱FAA)的測試...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