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小麥增產中的“山農大答卷” 師生接力破解小麥增產難題

        2021-12-08 08:05:25來源: 科技日報  

        被稱為小麥“癌癥”的赤霉病是極具毀滅性的真菌病害。在歷經20年持續攻關之后,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帶領團隊完成了小麥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定位、克隆及抗病分子機制解析,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前不久,該研究作為封面文章登上了國際權威期刊《科學》主刊,還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

        山東農業大學以農學起家,因小麥聞名。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在此采訪時了解到:在這里,像孔令讓一樣的小麥科研人還有很多。

        他們緊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堅持基礎研究“頂天”、應用研究“立地”原則,緊緊圍繞黃淮麥區小麥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這一中心任務,常年埋頭于一線搞科研,孕育出一個個高質量成果。

        老師是院士,學生也是院士,師生接力破解小麥增產難題

        作為中國現代小麥栽培學的奠基人,余松烈院士生前在山農大工作了近70年。

        他研究創立的小麥產量發展三階段理論、冬小麥精播和寬幅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及栽培技術,惠及5億多畝麥田,累計增產小麥400多億斤。余松烈院士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教授,在山農大握緊了老師的“接力棒”,獲得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率團隊創制了小麥氮肥后移高產栽培技術、小麥深松少免耕鎮壓栽培技術、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栽培技術等,近幾年來推廣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斤。兩位院士的成果覆蓋了我國小麥總種植面積的一半左右。

        小麥育種一直是山農大的優勢。這里曾選育出100余個小麥新品種,在糧食增產中交出“山農答卷”。

        李晴祺教授帶領團隊創造出“矮孟牛”小麥功勛種質,據此育成了32個經國家級或省級審定的小麥品種、78個優良新品系、96份衍生資源。他們育成的品種(系)累計推廣4億多畝,增產小麥300多億斤。1997年,其成果斬獲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黃淮麥區是我國第一大麥區,也是山農大科研人的“實驗室”。

        2019年、2020年麥收時節,趙檀芳教授培育的“山農28”,李斯深教授培育的“山農29”“山農30”小麥品種,兩年三破冬小麥全國單產紀錄。

        目前,李斯深正在圍繞“山農29”“山農30”兩個品種開展拓展攻關。他告訴記者:“不僅這兩個品種還有潛力可挖,我們還在繼續培育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

        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王振林教授是余松烈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40年來,他始終在從事良種良法配套的理論研究,帶領團隊創制了“秸稈還田與兩旋一深耕作”相配套的地力培肥技術和“增群體、抗倒伏、增穂重”的高產超高產栽培技術。他說,山農大人在小麥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育種與栽培緊密結合了起來,推動實現了小麥大面積高產穩產。

        沒有辜負前輩交給我們的擔子,冷板凳沒有白坐

        作為我國重要糧食作物,小麥是神奇的。

        小小一粒小麥,經過加工之后,變成了饅頭、面包、面條、餃子……一粒小麥的“七十二變”讓人驚嘆。但很多人不知道,存在于小麥身上“好吃與豐產難以兼得”的矛盾一直未被攻克。

        但在山農大,科學家們想盡辦法破解這一難題。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山農大便著手高蛋白小麥品種的選育研究。張忠義、梁作勤、田紀春等育種專家選育出的小麥品種PH82-2-2,是我國自主培育的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優質面包小麥品種,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2年又育成了國內第一個高白度品質饅頭新品種“山農優麥3號”,比國家禁用面粉增白劑提前了10年。

        2000年以后,作為山東省良種工程小麥首席專家,田紀春帶領省“超級小麥”育種團隊育成了65個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10億余畝,增產小麥360億斤。

        其中“多抗廣適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山農20及其選育技術”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時,站在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田紀春百感交集:“沒有辜負前輩科學家交給我的擔子,這些年的冷板凳沒有白坐。”

        當前,綠色優質和功能性小麥品種是全世界小麥育種的新趨勢。

        早在20年前,田紀春就前瞻性地判斷出這一育種趨勢。如今,他已培育并審定“山農26”“山農111”“山農102”“山農糯麥1號”等小麥新品種,開創了國內綠色小麥育種和健康品質改良的先例。

        記者了解到,如今的田紀春教授退而不休,依然忙碌在科研一線。在創造了全國特殊用途小麥單產最高紀錄之后,他又育成并審定通過了“山農藍麥1號”“山農101”“山農981”等多個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新品種。

        一代又一代接力,我們的夢想就是培育出最好的小麥

        “我就是個農民。”這是余松烈院士常常提到的一句話。

        他說,只有常常走到田間地頭才能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正因為此,他被人們稱為“生活在農田里的院士”。

        “來自農民,回饋農業,報答國家。”這種發自肺腑的樸素情感植根于一代又一代山農大人的內心。他們用實際行動捍衛著“中國碗、中國糧、中國種”的宏偉夢想,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著山農大力量。

        如今,于振文院士帶領小麥栽培育種團隊,把前輩“科技報國、服務三農”的精神發揚光大,圍繞糧食安全持續科研攻關。

        王宏偉、鮑印廣、石玉等一大批年輕科研人已成長為小麥專家,培養著一批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付道林教授團隊接過孫蘭珍教授的“接力棒”,歷經8年潛心探索,成功克隆“國寶級”雄性小麥不育基因,為實現小麥等作物的雜交制種創造了條件。

        如今,山農大已連續4年招收公費農科生,打造鄉村振興生力軍,讓一代代“新農人”真正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

        “我的夢想就是培育出最好的小麥!”站在小麥試驗田里,首屆公費農科生丁浩躊躇滿志。在這個與小麥結下不解之緣的校園里,“后浪”們傳承著前輩們的精神,學習著最新的知識,懷揣著家國夢想,不斷前進。

        短評

        將育種攻關“啃硬骨頭”精神代代相傳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小麥是國人的主要糧食作物,養育了億萬人口。這兩大事實背后是一批批種業科研人的前赴后繼,其中的一支中堅力量便是山東農業大學的小麥育種團隊。

        小麥育種一直是山農大的優勢。這里曾選育出100余個小麥新品種,在國家糧食增產中凸顯“山農大力量”。

        他們憑什么?憑潛心鉆研,坐得住冷板凳的專注,比如孔令讓團隊20年如一日最終攻克小麥“癌癥”;憑鍥而不舍,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持,比如瞄準“好吃與豐產難以兼得”的矛盾,山農大科研人一茬茬接力,用了半個世紀給出答案;憑以身作則,春風化雨的責任感,用腳踏實地的科研作風影響學生,學生再影響下一代學生;更將土地情懷、家國情懷植入接棒者內心,一句“來自農民,回饋農業,報答國家”,將山農大小麥育種人的樸素情感表達出來。

        從基礎研究做起,針對田間需求和百姓飯碗的種業研發太不易,他們卻拿出了100余個沉甸甸的小麥新品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在一代代山農大科研人的代際傳承中,他們信心滿滿,瞄準下一個小麥新品種。

        (王延斌 王靜)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

        无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亚洲白嫩在线观看| 亚洲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白色白色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制服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国产色在线|亚洲|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人JIZZ日本人|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亚洲成在人线av|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亚洲AV一宅男色影视|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