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尾氣排放超標原因眾多 機動車治污要敢于源頭治理
目前,各地區出臺限行禁令的主要目的無外乎兩點:緩堵保暢、環境治理。客觀來說,科學、合理的限行、禁行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緩解交通壓力、減少貨車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不過,在開展針對貨車尾氣污染的治理中,采取“一刀切”、“一限了之”的手段,不僅會激化和衍生更多的矛盾,還嚴重影響了物流行業的正常運轉,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不容忽視的是,在實際的執行環節,各地政府似乎不謀而合地都將治理的“重頭戲”放在了運輸環節末端。圍追堵截產生的以罰代管,也要卡車司機埋單,貨源的流失以及換車的壓力,更是卡車司機苦不堪言。
事實上,造成貨車尾氣排放超標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燃油品質不合格、發動機和后處理系統部件老化、損壞、驗車造假等。在筆者看來,貨車尾氣污染問題整治不應只限于末端,相關政府部門應統籌產業鏈的每個環節,從多個維度加大在用車輛的監管力度。同時,建立重型柴油車監管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在用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另外,在嚴查柴油車尾氣超標車輛的同時,各地方政府也要推出新的補貼政策,以引導排放超標車輛的淘汰和更新。
從此前山東省強制國三柴油車加裝DPF、深圳市提前實施輕型車國六排放標準等案例來看,地方政府在沒有做好充分市場調研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推行相關措施,不但沒有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助力,反而引起整個汽車產業鏈的恐慌。筆者認為,環境整治不僅僅關系到政績考核,更關乎廣大卡車司機的生計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如何實現環保與民生以及產業之間的平衡,還需要各地區在治理環境污染時多些理性、少些盲從,切實深入市場調研,傾聽整個產業鏈的“聲音”,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通過精細化管理,科學合理的制定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政策措施。(李亞楠)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