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發展已成趨勢 “十四五”充電基礎設施分類施策各不相同
電動汽車越來越多,充電基礎設施的問題不容忽視,這關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未來該如何發展?
“首先要明確充電基礎設施的目標定位。” 清華大學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李立理以此開門見山。
發展電動汽車已成為趨勢,充電基礎設施需要支撐電動汽車大規模商業應用,也要為低碳化目標提供支撐。兩個目標涉及到4個方面,車輛段充電基礎設施,發電端以及車網協同。
充電基礎設施分為幾種類型,即充(換)即走型與現有的加油站比較相似,這種類型的充電基礎設施的趨勢將實現補充能源快速化。這種類型的充電基礎設施將在“十四五”實現,3C及以上大功率快充技術導入主流市場,重點區域初步形成覆蓋網絡,3C及以上大功率快充“十五五”期間進入加速推廣階段,并在“十六五”全面普及。由于3C及以上大功率導入,乘用車領域率先實現高比例電動化,并從“十五五”期間推動輕型物流和中重型客/貨運加速電動化,復制“出租網約”成功路徑。
停-充復合型設施在短中期支撐規模化發展,中長期是V2G低碳減排的物理載體,“停-充復合型”設施普及化與智能化將是工作的重點,提升固定車位電力覆蓋(ETTP)有望成為政府新抓手,這項工作與當年的“光纖到戶”有點相似,上升為國家戰略將有力地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即充(換)即走型充電設施不具備車網互動條件,停-充復合型設施將是車網互動的基礎。車網協同將把電動汽車與電網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可再生能源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后,將推動電動汽車向新能源汽車“凈負碳排放”平臺邁進。在“十四五”期間,優先解決居民區充電樁和大功率充電場站接入難題,在“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間成為主流標準充電模式。V2G也將在“十四五”有望實現商用化準備初步就緒。在“十五五”期間進入商用化導入和部署階段,推動車網互動進入高級階段。
李立理說:“基于對充電基礎設施的認識,我們首次實現充電設施對規模化和低碳化目標影響的量化評估。”在量化過程中,課題組構建了覆蓋7個理論分析模型、3層共12個細分市場領域、4類區域、3類場景的量化模型。“滲透率多因素漏斗模型、考慮V2G負碳貢獻的凈排放模型具有首創性。”
多因素漏斗模型實現了各領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量化建模,在用戶接受度和供給側影響評估基礎上,從“停-充一體化”覆蓋率、市內公共充電體驗、高速充電體驗三個環節,針對“停-充復合型”用戶以及“即充(換)即走型”用戶的充電影響進行了量化建模,并對各區域現狀數據進行了擬合,驗證了模型有效性。
“雙碳”目標是今后一段時期的攻堅任務,這些場景究竟能帶來多大的收益,這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李立理說:“柴油消費在三種場景都將在2025年前左右達峰。BAU場景下降速度較慢,目標場景有望降低超過1/4的柴油消費量。汽油消費BAU、目標場景和加速變革場景達峰時間分別為2027年、2025年、2024年。BAU場景后續下降幅度有限,維持在1.4億噸以上,但是目標場景則能將汽油消費到2035年控制在1.05億噸,降低28%。電力消費在BAU場景增加較平緩,在目標場景到2025年接近千億級,到2035年接近4000億千瓦時,預計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2%。”
在不同場景下道路交通自身碳排放影響也有差別,李立理對此也有研究,總排放在BAU、目標場景和加速變革場景達峰時間分別為2027年、2025年、2025年。BAU場景后續下降幅度有限,維持在8億噸以上。目標場景則能將總排放到2035年控制在6.6億噸,降低20.3%,其中汽柴油排放均降低28%左右,電力排放增加約8000萬噸。
V2G能夠達到商用之后,情況又將不同。李立理說:“在V2G場景下,通過V2G電動汽車實現儲運綠電,可以取得外部減碳效應,從而放大交通減碳效果。目標場景下,V2G模式的外部煤電替代減排潛力到2035年有望達到7.3億噸,超越車輛領域自身排放水平,總體實現凈負碳排放效果。”這一效果前景非常誘人。
充電基礎中長期戰略該如何實施,李立理的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給出了建議。
李立理說:“不同政策對應的重點抓手不同,加快普及型的主抓對象是居民區與單位充電樁,全面提升主要抓手是輕型車輛公共快充網絡,試點突破型是中重型商用車充電保障體系,夯實基礎型重點面向智能有序充電和V2G體系。”
不同政策型都有相應的目標,對于個人消費者來說,固定車位“應接盡接”,公共車位“共享高效”,從而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而中重型商用車的目標與私人消費群本有很大不同,將從商用車的特點去考慮。
在5月27日召開的“交通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路徑與對策論壇——暨中國清潔交通伙伴關系(CCTP)2021年會”上,李立理分享的研究成果受到大家熱烈歡迎。(萬仁美)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