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業績超預期“引爆”市場 創新藥融資市場成CRO未來機會所在
CRO板塊迎來了2021年的開門紅。2021年初以來,CRO板塊平均漲幅17.19%,位列醫藥板塊中子板塊漲幅第一。
1月25日,兩大CRO龍頭藥明康德、泰格醫藥股價創下歷史新高,藥明康德每股達184.10元,泰格醫藥每股達191.51元。上個交易日,藥明康德放量漲停,是近一年來首次漲停收盤,市值突破4000億元大關。
在兩大龍頭之外,第二梯隊的凱萊英、美迪西、昭衍新藥也在月中股價屢創新高。美迪西更是創下開年以來67.27%的驚人漲幅,股價在這一個月中每股飆漲近100元。
是什么引爆了CRO板塊?
業績超預期“引爆”市場
引爆市場的或許是CRO企業超預期的業績表現。
截至到目前,已有藥明康德、昭衍新藥、美迪西、博騰股份四家發布2020年業績預增預告,數據都異常亮眼。
藥明康德公告顯示,預計 2020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達到27.82億元-29.6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0%到60%。公告發出的第二天,藥明康德漲停收盤,這是近一年來首次漲停收盤,市值也突破4000億大關。
美迪西與昭衍新藥的業績漲幅更為驚人。公告顯示,美迪西預計2020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23億元到1.33億元之間,較上年同期同比增加85%到100%;昭衍新藥預計2020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人民幣3.03億元到人民幣3.21億元之間,較上年同期增加約69.9%到80.3%。
超預期的業績表現直接引燃了整個板塊。
一位醫藥投資人對藍鯨財經表示,CRO企業的業績表現破除了疫情原有的負面影響,其盈利預期相對生物創新藥企業來說也更為確定,所以能吸引大量資金向其靠攏。
在大量資金加持下,CRO板塊的估值也日漸高企。截至1月22日,CRO板塊估值水平已達125倍,遠超醫藥行業平均估值。
如此高的估值水平,CRO板塊能撐得住嗎?
抓住疫情機會,國內CRO企業全球份額不斷提高
這個答案在上文的投資人看來是肯定的。
他認為,2020年國內CRO企業的重要機遇是在海外疫情嚴重的情況下,抓住機會提升了全球市場的份額。在疫情背景下,海外藥企藥物研發正常運轉受到影響,為了繼續推進項目進展,部分海外藥企選擇in-house的業務更多外包給國內CRO企業,考慮到CRO服務具有延續性,未來國內CRO企業有望這些in-house的業務長期留在體內。
以藥明康德為例,在其美國區實驗室服務和臨床合同研究服務(CRO)的收入受到新冠疫情較大負面影響的情況下,藥明康德中國區實驗室和合同研發與生產業務(CDMO)自2020年第二季度起全面恢復正常運營。下半年隨著海外客戶訂單的較快增長,以產能利用和經營效率的不斷提升,使得藥明康德整體下半年營業收入實現強勁增長,與2019年下半年相比漲幅超過30%。
美迪西也在公告中指出,2020年CRO行業景氣度持續向好,公司競爭優勢和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客戶開拓能力和訂單承接能力同步提升,2020年度公司新簽訂單較上年同期增長110%左右。
這才有了CRO板塊2020年在高速路上加速前進的大好形勢。據藍鯨財經記者統計,2020Q1-3國內已上市CRO公司實現收入188.9億元,同比增長28.1%;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37.5億元,同比增長36.7%,收入增速繼續在醫藥細分行業中排名第二。
除了全球醫藥產業鏈向中國轉移,另一位醫藥分析師指出,CRO行業的未來將更受益于國內創新藥行業的蓬勃發展。
創新藥融資市場成CRO未來機會所在
作為創新藥產業的“賣水人“,國內CRO行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生物創新藥產業的趨勢縮影。
前述醫藥分析師認為,正是2015-2020年這五年國內生物創新藥產業的積累,才有了今年CRO行業的大爆發,同時也為CRO行業保持高速增長提供了保證。
根據Pharma projects的統計,2020年10月底全球處于臨床前和臨床1-3期階段的在研新藥數量為16025個,比2019年底增長6.9%。根據Pharma projects的統計,2020年10月底國內處于臨床前和臨床1-3期階段的在研新藥數量為1975個,比2019年底增長30.3%。中國在研新藥數量的增速明顯高于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Q4國產生物藥IND(臨床研究申請)數量約是進口藥物的3倍。國產創新藥IND申請連續5個季度遠超進口。浙商證券的研報認為,隨著臨床試驗的逐步推進,國產創新藥NDA申請及上市數量有望在5-10年內全面反超進口。
而這些藥物的研發進展都離不開CRO企業的幫助。一位創新藥企CEO對藍鯨財經坦言,目前新藥研發從靶點設計、驗證到成藥每個步驟都可以通過CRO企業成熟的業務模塊來完成,中小型的創新藥企都非常依賴CRO公司,研發費用也有很大一部分給了CRO公司。
現在活躍的創新藥融資市場即是未來CRO企業的機會所在。根據Wind醫藥庫的數據,2020年1-10月,國內創新藥領域VCPE融資金額328億元,同比增長94.1%。
同時已上市的biotech公司也在不斷加大研發支出,據藍鯨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我們統計了,29家在港股和科創板上市的Biotech公司在2020H1研發投入金額達105.2億元,同比增長40.1%。
抓住全球產業鏈轉移和國內創新藥蓬勃發展機會的CRO企業能否實現資本市場的預期,藍鯨產經將持續關注。(余詩琪)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滬深90家上市公司發布2020年業績快報 社保連續五個季度持9只績優股
隨著上市公司2020年年報業績快報披露逐步增多,年報業績超預期的品種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證券日報》...
2021-01-28 -
公募基金進行超級“抱團” 茅臺、五糧液等4家公司持倉基金數超1000只
公募基金同時還退出了400多只股票近期,投資者爭論的機構資金到底是抱團取暖還是散伙離場問題,最新出爐...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