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品消費支出僅27%流向農民 最大份額流向農場交貨后價值鏈
英國《自然·食品》雜志6月7日發表的一項糧食安全及經濟學研究發現,應對糧食系統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應關注“食品價值鏈”,而大數據顯示,全球食品消費支出的27%落入了農民的口袋,最大的份額流向了農場交貨后的價值鏈(即產品離開農場后)。該研究結果將能用于指導確保食品公平分配的公共政策。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增長,人類對于糧食的需求在不斷的上升,同時,出于對健康的追求,優質食品的需求量也在上升,這些都驅動著農業科技和食品科技的發展。因此,糧食專家才提出重構農業與“食品價值鏈”。而在食品的供應鏈體系中,農業是食品的源頭,而食品是農業面向終端市場的產品,提高農業供給端的生產能力被認為可以為糧食安全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
在食品供應鏈中其實囊括了生產、加工、分配、消費等多個環節,甚至包括其前端的生產資料供應者和后端的規則制定者。對這些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對于設計出相應的激勵政策和監管措施,從而實現聯合國多個可持續目標而言,都至關重要。不過,目前認為人們對供應鏈的各環節和它們的規模所知仍甚少。
鑒于此,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克里斯托弗·布萊特及其同事,此次基于一種最早曾用于美國的方法,開發了一種通用、標準化的類似方法,用來預估農民與消費者之間“食品價值鏈”的重要性,該方法被命名為“全球食品美元”。
研究團隊隨即將該方法用于一個大型數據集,該數據集囊括了61個中高收入國家在11年間(2005年至2015年)的數據,覆蓋了約90%的全球食品經濟。研究結果顯示,農民平均能拿到消費者在家飲食支出的1/3不到(27%),占消費者外出飲食開支的比例更是低得多,并隨國民收入提高而大幅下降。(張夢然)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