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太倉:“大國糧倉”的“東林一粟” 蹚出新時代致富新路子

        2022-08-29 09:26:50來源:新華日報  

        盛夏時節,走進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田間稻葉輕搖,米廠清香飄逸;飼料廠內機聲隆隆,秸稈被切碎,加入豆渣、礱糠等進行發酵,成為天然的牛羊飼料;芽苗菜生產基地碧綠一片,新芽初長;觀光火車緩緩駛過,串聯起田園風光、生態果園、鄉村驛站等一幀幀獨特的鄉村風景……

        近5年,東林人用辛勤實踐,摸索出一條現代農牧業循環發展的路子,用他們自己的話講就是:“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個一”農牧循環。目前,全村綠色高質水稻、小麥年總產量突破2000噸,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羊肉250噸。同時,通過消納報廢秸稈、畜禽糞污生產有機肥3000噸,每年可節約青貯飼料種植面積約6000畝、節省化肥用量約30%。以農為主、以糧為主,東林村成就了“大國糧倉”的“東林一粟”,蹚出了新時代百姓致富新路子,更以實踐證明,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是蘇南生態敏感區必須走、也走得通的一條道路。

        “新農人”:

        循環農場,助力產業步入良性循環

        采摘、套袋、打包……年近五旬的王雪芬忙得不亦樂乎,她是東林生態果園負責人,也是莊稼地里的“打工人”。“今年的夏黑葡萄長得特別好,早幾個月前就被周邊的客戶全部預訂光了。”王雪芬說,田間農忙時,她得去收割莊稼、收集秸稈,送去飼料廠;農閑時,她就一頭扎進果園,肥水植保、采摘發貨。

        在東林村人看來,農業的方方面面已經無法完全割裂開來,田與田間、園與園中是相互聯系的,合作社與農業企業是有序循環的。“打個比方,農藥施多了,土質就壞了,不僅生長出來的稻谷不好,就連牛羊吃的秸稈飼料品質也不好,牛羊肉品質自然也差了。”樸素的王雪芬向調研組解釋著自己對“循環農業”的理解。總的來說,村民們已經形成一種共識:生態循環農業,是一種既保護了環境又提升了效益的“好思路”。

        談及當初發展“循環農業”的契機,王雪芬回憶,大概七八年前,在村委會推行的“小承包”機制下,大家種糧積極性很強,畝產量不低,但奇怪的是,“大米的口感越來越差,也賣不出好價錢。更頭疼的是村里河道的水質也在變差,環保人員來測了,說含磷量超標。”原因并不難猜,為了提高產量,大家加大了農藥化肥的使用,久而久之,土壤板結酸化,地力下降,水體污染也加重了。

        “這對莊稼人來說,是毀了‘命根子’的大事。”許多村民和王雪芬一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決定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用量,適當降低產量,“但大家的種糧收益也在‘縮水’。”

        如何在“保護耕地”和“鼓起腰包”之間取得平衡,王雪芬說,轉機出現在8年前,村“兩委”干部去國外考察,當年引進了10臺套秸稈收儲打包設備。自2018年東林村聯合省農科院建立“秸稈飼料化產業研究院”起,“循環農業”的概念越來越清晰:稻麥種植—秸稈飼料—湖羊養殖—有機肥料—稻麥種植……東林土壤有機質已從2013年的1%提升到如今的3.5%,達到“東北黑土”的標準。打好基礎,堅守耕地,東林人越來越堅信“農業大有可為”,王雪芬向記者分享近年來村里“田間地頭”的變化:全村耕地全部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噸糧田”,水稻和小麥兩季畝產穩定在2050斤左右,還創辦了稻米加工和發酵飼料、有機肥生產等一系列企業,推進糧食就地加工、就地增值。

        “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這讓我們幸福感倍增,農業能創出一番天地,這更讓我們心生成就感。”王雪芬感慨,“循環經濟”讓東林村的各項產業都步入良性循環,環保、生態的理念更是深入每位村民心里。如今,王雪芬種瓜果都很講究。2年前,東林果園和省、市農科院所共建實驗基地,按照科學方法種植,使用植物提取物進行病蟲害防治。“果園至少已經飄香長三角。游客來我們這里,嘗了果園的水果,就迫不及待地想預訂下一季的,一年收益能超百萬元。”王雪芬喜滋滋地說。

        村干部:

        深耕農業,“上訪村”變“奮斗村”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林人,蘇齊芳曾見識過這里的貧窮、無序。“以前,我們這里也算是個‘上訪村’,其實很多也就是家長里短的小事,主要是日子過得不好,大家心里不舒服。”

        解決矛盾,首先得讓大家手上有活干、日子有奔頭。2004年,接下“四村合并”的村書記擔子時,蘇齊芳就立下“軍令狀”:要帶著大家增收致富,5年村收入達500萬元,10年達1000萬元,如果沒達成就“引咎辭職”。然而,沒有工業支撐,東林村靠什么致富?蘇齊芳堅信“現代農業有希望”,他走訪調研了全國多個先進村,甚至去了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鄉村,學到了兩個關鍵本領:“方法”和“技術”。

        激勵大家種糧,首先得講“方法”。2012年,蘇齊芳提出“大承包、小包干”的種糧激勵政策。他向調研組解釋,所謂“大承包”,就是激勵合作農場場長,給他們明確種糧指標,小麥畝均產量650斤,水稻畝均產量1000斤,增產部分拿出20%獎勵給場長;“小包干”則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按照種糧面積算,每畝地可以拿到300元的“管理工資”,如果畝產超過指標,也可以拿到增產部分20%的“績效獎金”。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大家種好糧、多種糧的決心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做強農業產業,長遠來看,還得靠“技術”。“種植、養殖能成規模、能高品質,需要靠科學技術、需要靠現代化設備。”蘇齊芳告訴調研組,秸稈收儲、飼料加工、肥料再加工等,都靠村里引進的先進設備,這方面投入很大,但效益和價值也是極為可觀的。全村每年農產品加工業上繳給村集體的收益達1500萬元,這些收益主要用于各類村級經濟社會事業建設,惠及所有村民。蘇齊芳堅信,“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是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務實選擇。

        以農業為基礎,東林村還在不斷提升循環產業鏈價值。“發展高附加值農業是下一階段的重點。”蘇齊芳介紹,今年,東林村引進秦川紅牛,對標世界先進標準進行養殖。這些肉牛聽著“古典樂”,住著“恒溫房”,吃著純天然的“發酵飼料”,預計明年就可以上市,他相信東林牛肉的品質、口感不亞于日本“和牛”。

        人心渙散的“問題村”如何凝聚人心,擰成干事創業的“一股繩”?蘇齊芳向調研組分享經驗: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促進村級事務和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東林村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由村集體發起組建農場專業合作社、投資富民合作社、農村勞務合作社等各類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主體,引導村民全面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過程,實現集體和村民共同發展、共享成果。2021年,東林村實現集體經濟總收入5637萬元,村級可支配收入31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萬元。“我們用實踐證明,以農為主,以糧為主,也能壯大集體經濟,也能闖出致富新路,循環農業和鄉村旅游等,都是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對于東林村的未來,蘇齊芳心懷更多憧憬。

        隨著發展的深入,東林村對科技人才的期盼也更加強烈。“農村需要更多的技術人才。”調研采訪的最后,蘇齊芳坦言困境,“農技專家等人才引進難、使用難、留住難,這是制約農村產業轉型發展的大問題。”他期待,更多農業院校專家教授、科技特派員等能與各村結對合作,共同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原住民”:

        種下“希望田”,守好“米袋子”

        還有幾個月,年近65歲的張耀忠就將迎來“夕陽紅”的美好生活。種了一輩子地的他,還可以拿到退休工資。

        “我們全村有10多個農業企業,大力解決了本村就業問題,我這樣的老農民和年紀輕的新農民,都有‘用武之地’,我們有種糧經驗,他們有農業技術。”

        張耀忠祖孫三代種糧,他親歷了東林村的變化,也嘗到了發展現代農業的甜頭。“我的父輩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種地,到我那一代開始了農業機械化,到我兒子這一代,就更好了,他們用上了智能農業系統。東林合作農場2033畝稻麥種植基地全程實現機械化,只要9個勞動力,其他人就可以進城鎮企業或其他地方就業,大家的收入都高了。”

        如今,東林村打響了“循環農業”招牌,還引進培訓基地、休閑采摘、農業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特色餐飲等新業態,配套建設彩虹大道、稻田步道、特色驛站、穗月廣場等核心景觀……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這片村民眼中“希望的田野”,也成為游客們心中“向往的生活”。張耀忠告訴調研組:“東林的農牧風光每年吸引游客7萬多人次,帶動當地450多人就業創業。”

        看著眼前“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的鄉村美景,張耀忠憧憬起退休的“小日子”。張耀忠給調研組算了算賬,除了發放的退休金外,他還能獲得在集體農業企業打工的薪金和東林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的股份分紅,每個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村里的老年人每年還能享受1000多元的福利。張耀忠欣喜地說,今年村里新開通一條5.3公里長的“田園新干線”,還要打造一個叫“味稻公園”的農民樂園。到時候他會帶著小孫子去玩,“一輩子埋頭種地,終于也有機會,悠閑地抬頭賞賞風景了。”

        【專家點評】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高強:

        在以農為主、以糧為主條件下如何推進鄉村振興,東林村的實踐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東林村通過探索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的路子,特別是通過經營模式創新,走出了“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農村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多重效益。同時,東林村也再造了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推動多元主體聯合與合作,依靠法人經營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當下,東林村順應消費結構升級新趨勢,一體謀劃大農業下的各細分產業發展,推動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促進產業發展、資源匹配、生態共享與循環利用相協同,實現科技力量源源不斷地賦能農業農村,推動農業價值鏈向中高端躍升。發展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彰顯了在鄉村資源要素配置中的獨特優勢,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還建立健全了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到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份有益參考。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亚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 美利坚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亚洲成年人电影网站| 亚洲xxxxxx|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亚洲av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另类少妇17p|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 色天使色婷婷在线影院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