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全球汽車產業競爭加劇 國內智能網聯汽車人才陷量質“雙不足”尷尬

        2021-10-11 15:02:49來源:中國汽車報   

        積極融入全球汽車產業競爭,尋求轉型升級與跨界創變突破的中國汽車產業,對新技術的旺盛需求前所未有。被新技術加持的“新汽車”在拓寬傳統汽車產業和產品邊界的同時,也創造著更多價值。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智能化與網聯化帶動汽車新增產值約3100億元,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至8000億元。

        與此同時,汽車行業對智能網聯跨界“新人才”的渴望也史無前例地高漲。另一組數據顯示,未來5年,國內車企對智能網聯研發人才的需求以年復合增長率13.97%增長,而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供給的年復合增長率僅為4.45%。風起云涌的新技術、新汽車正成為開創中國汽車產業新業態的引領者,置身于顛覆性重構的汽車產業,亟需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汽車行業人才培養創新體系和模式做后盾。

        日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戰略目標,聚焦汽車產業,政府、產業、高校、企業多方協力共同構建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的立體化新生態刻不容緩。

        國內智能網聯汽車人才

        難掩數量質量“雙不足”尷尬

        當下,國內汽車行業創新技術人才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均不足,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相偏離的問題凸顯。

        日前,在首屆汽車行業人才培養院長論壇現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坦言,汽車行業正在向“新四化”加速轉型,產業人才不僅在數量上存在較大缺口,在質量上也不能充分滿足行業轉型和發展的需求。

        的確,行業企業對智能網聯技術人才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已呈現不平衡的現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汽車行業從業人員約551萬人,其中研發人員約55.1萬人,涉及智能網聯等創新技術研發的人員約5.33萬人,在智能網聯研發人員中,計算機類已超過車輛工程專業成為占比最高的專業。

        根據預測,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在高、中、低三種發展情境下,人才需求量分別為9.2萬人、10.3萬人和11.6萬人,而屆時人才存量僅為7.2萬人,高校相關專業當年畢業生進入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就業人數約為0.73萬人,人才凈缺口為1.3萬~3.7萬人。

        除了數量的缺口外,目前汽車行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并不能充分與產業的跨界需求相匹配,也就是說適應產業融合創新的人才質量不足。

        如今,IT領域的企業和人才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新力量,活躍在汽車產業的跨界融合實踐中,并不斷創造著更多可能。跨界創新也成為產業轉型中不可抗拒的新常態。智能網聯汽車的應運而生,需要更多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汽車行業對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因此而與日俱增。但現實卻是,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目前國內高校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與行業的實際需求相偏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通過對個人問卷和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中的課程設置現狀比較顯示,機械類(除車輛工程外)和車輛工程的核心課程設置匹配度分別為33%、53%,缺乏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單片機原理、微機原理、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處理等課程。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目前仍然以傳統的單一結構為主,與智能網聯汽車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相背離。另外,畢業生的實踐能力不足、高校知識更新迭代滯后于行業發展速度等一系列問題疊加,也造成了產業實際需求與人才供需的不平衡。

        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

        補齊人才缺口是根本

        適應于汽車產業融合創新的復合型人才難招、難用、難留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人才缺口不補齊,自主創新核心能力則難提升,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也難以實現。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顯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一些底層關鍵核心技術上仍然受制于人。在車規級芯片、軟件、電子電氣架構、車聯網、ADAS核心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存在“卡脖子”問題的本質是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的缺乏。

        對此,張進華表示,未來10年,是中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型的關鍵期,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是必修課,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要靠人才隊伍的培養、教育模式的創新、技術人才的需求方和供給方的通力合作和高效銜接。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提升中國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競爭力,補齊人才缺口是根本。

        破解“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需要政府、行業、高校、企業等各相關方的通力合作。采訪中,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蓮芳告訴記者,近幾年,包括政府相關部門以及行業組織都嘗試通過各種方式,力圖補齊核心技術人才缺乏的短板,實現對“卡脖子”技術的重點攻關。比如科技部設立的“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在進行技術攻關的同時也通過項目帶動高端人才的培養。依據創新鏈、產業鏈布局完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有的放矢引進人才,引導優質資源向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方向傾斜,吸引更多優秀緊缺人才歸國發展,充實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高端人才隊伍。在中國科協設立的“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實踐過程中,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在青年人才成長的關鍵期,為青年人才提供資金和學術資源、國際資源、產學研協同創新等資源支撐,助力他們盡快成長為國家主要科技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

        另外,為了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培養復合型人才,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等行業機構聯合發起,多所高校參與調研論證呼吁將車輛工程升級為一級交叉學科。多位汽車行業代表委員也聯名提交了將車輛工程升級為一級交叉學科的建議,從行業機構到高校再到企業,合力解決行業人才供需矛盾的呼聲越來越高。

        營造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

        同頻共振的立體化新生態

        打通從頂層設計、師資力量到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各環節,營造“政產校企”跨界協同的融合人才培養氛圍,是促進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同頻共振的關鍵。在“政產校企”各方專家及相關負責人齊聚的首屆汽車行業人才培養院長論壇,與會代表就如何構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跨界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新生態展開了探討。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書記陳新表示,工信部圍繞人才大數據平臺、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和研究成果運用等方面展開了多項工作,期待與有志于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各界同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人才開放生態體系,為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認證處副處長趙自強認為,對標產業需求,扎實推進面向產出的人才培養迫在眉睫。“新一輪工業革命,使工程與科學、工程與技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也在探索適應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工程教育、工程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究竟是什么。希望對標產業需求,明確教育產出的標準,并面向產出展開教學設計、圍繞產出實施教學、聚焦產出開展評價、基于評價實施改進,試圖破解專業同質化、實踐與產業發展需求脫節等問題,讓專業人才培養圍繞產業需求從自發變成自覺,從一兩位老師的單打獨斗形成合力,按照政府、行業、高校、企業等多方共同認可的方向努力。”他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歐陽明高認為,人類已經進入交叉和應用科學的黃金時代。動力變革與能源轉型催生工科變革,集戰略高度、學術深度、應用廣度三位一體的交叉融匯模式,是真正適應產業變革的“新工科”。“將戰略高度聚焦到點,把全球熱點、行業痛點、技術難點聚集成工程科技的前沿焦點和戰略支點,點上突破、以點帶面;學術深度則沿著線,從頂層著眼、底層著手;至上而下、層層深入;應用廣度則強調面,發揮學術影響力,培育創新生產力。把‘高度’做到‘開創’,要引領新能源汽車產業,‘深度’做到‘原創’,要建立新能源動力系統學,‘廣度’做到‘科創’,培育新能源技術創業企業群。”他說,“相應地,人才培養也要建立從創意、創新、創業、創優,到回饋學校的完整鏈條,形成全生命周期人才培養模式,力爭涌現出顛覆性創新創業的技術革命家。”

        “萬物互聯之下,新思維、新模式、新能力應運而生。能源、交通、通訊三大領域同時融匯聚焦到汽車行業,以車為中心的立體生態正在建立。在產業生態化、商業協作化、企業平臺化、產品服務化的趨勢下,人才強個性化的時代已經到來。人才的跨界將是新常態,盡管跨界是常態,但一定是‘專業+X’的,以自己的主業或專長為基礎適當拓寬領域,拓展的X是為了把主業和專長發揮得更充分。”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終身名譽主席、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趙福全說。

        多方協作

        共創人才前瞻性儲備和培養的良性循環

        對于未來汽車工程教育的趨勢與方向,東北大學原校長趙繼做出如下判斷:數字化、全球化和超連接性革命將會影響幾乎所有學科的工作、問題、創新和解決方案,跨學科協同網絡與合作模式的扁平化,甚至可能會消除某些工程領域的學科劃分。他認為,汽車工程教育不但要服務于現有產業,更要引領未來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未來汽車工程教育不應拘泥于現有學科專業形態,而是應該向科技和產業的本質處尋求答案——在數字空間重構汽車工程教育。”趙繼說。

        談及新時代高校汽車相關工程人才培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機械工程學科委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技術教育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管欣認為,大學的車輛工程專業一定要與時俱進地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和更新課程體系。在演講中,他系統介紹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最新修訂即將出版的車輛工程學科定位、目標、內涵和研究方向。管欣還指出,目前汽車行業很多論壇演講和文章出現了一種傾向,不合適地把所有汽車企業對各個學科和專業的人才要求都匯集起來變成對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要求;把企業職業培訓的知識體系要求大學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都完成。這種傾向不利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建設。他指出,大學的教育一定是在專業和學科知識體系下相對集中的教育,重點教育在圍繞某個方面怎么學習,而不是培養熟練掌握具體的崗位知識和技能,大學教育不是職業教育。另外一方面,大學教育一定是專業型的創新性人才培養,復合型的領軍人才是畢業之后通過在企業承擔多個項目、多個產品開發之后,逐步充實積累的。

        作為人才需求方,企業是人才培養實現跨界協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培訓中心主任蔣建華認為,汽車產業的“新四化”轉型需要全產業鏈布局,這也構成了對人才的重新定義。在數字化轉型中生產的界限模糊了,工作方式也隨之改變,新的崗位應運而生,對滿足需求的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的培養,則需要從需求端到客戶端的合力創新。

        近幾年,通過廣泛的校企合作,國內多家企業與多所高校走出了人才培養的成功實踐之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也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人才前瞻儲備和培養,是行業企業在應對轉型與變革中必備的格局,需要政府、產業、高校和企業的多方聯動。”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張寶說,“中國一汽和吉林大學聯合成立的紅旗學院,是產學研融合創新的一個典范,從課程體系、獎學金政策、實習實踐、就業政策等方面,針對行業企業對智能網聯人才的需求進行設置,力圖為中國汽車產業輸送和儲備更多的自主創新人才。”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技術副總裁楊曉健表示,行業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的教育如何能吻合匹配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從企業的角度看,需求和任務是批量造就階梯型人才,在教育體系里通常企業的需求是一部分,院校提供教育是另一部分,兩部分很難有重疊區。企業大學和第三方教育在培養高級人才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核心項目技術上需要配備相關的教育做支撐,校企之間要實現有效聯合。

        “人才培養是百年大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為多方協力共筑汽車人才培養新生態搭建互動與交流的平臺責無旁貸。希望在這平臺上,產業需求側與人才供給側為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的體系創新和教育模式創新真正發揮合力。使多元化、立體化的人才培養新生態,更好地為產業的融合、創新和升級服務。”張進華說。(王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精品永久www忘忧草|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伊人色一综合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av天堂亚洲国产av天堂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亚洲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 亚洲另类古典武侠|